第131章︰大明版本的軍校

作者︰搬磚呢別鬧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超市直接由太府寺管理,里面售賣的,會是一些鹽鐵布匹等日常必需品,價格是被控制著的,有朝廷支持,這些東西的價格應該會長期保持在一個較為穩定的水平。

只要百姓接受了超市的存在,並且習慣于它制定的價格,那商人的囤貨居奇和哄抬物價等情況,就能得到緩解。

雖然超市還沒有建立起來,但吳敬可以品味出其中門道。

京城這邊有農會存在,還有普遍開起來的新式織布廠,這種種事物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老百姓的收入水平——

前者因為資源和人口集中,方便調度,去除了很多不必要的浪費,後者則是因為太府寺此前就牽頭建立了商會,給布商們定了規矩,讓他們招多少工人,給多少待遇,讓大明不至于出現血汗工廠,也給了百姓除了種田外,一條新的出路。

去年一整年的推行,放到景泰七年這個年頭,百姓是有能力支持超市建立的。

吳敬捏著胡子,想著自己該怎麼做,才能把超市的作用,發揮到小太子心中的程度。

而旁邊的李繼業卻是注意到了別的東西。

農會?

他在京城閑逛的時候,就听到了這個新鮮的詞,現在又被吳敬念叨了一番,不由得生出了大膽的想法。

據其所言,農會是小太子主持創辦的,看上去還在逐步的推廣到全國。

而農會,則是聚田土,合眾力……

這需要很多田地!

以目前江南的情況,是搞不起來農會的!

李繼業猛地想到這一點。

他長在江南,雖說家境落魄,那也是相對于上等人的落魄,長輩傳下來的人脈資源還是有的,要不然也參加不了徐永寧的小宴會,後面沒多久就走關系成百戶了。

所以李繼業能夠游走在上下兩個階級之間,對于江南的基本情況看的更全面。

江南的土地大多歸于官宦貴人之手,鄉下也有士紳盤踞,真正的自由民是比較少的。

南方水土肥沃,可光是種田,無法滿足地主們的,所以很多人都在種植桑棉這等更能賣錢的作物。

可別忘了,

大明為了鼓勵百姓種植桑棉,是對其不進行收稅的!

而士大夫們,即便只是個舉人,名下也能有廣闊的免稅田畝。

他們很多都在種棉花,合理合法的,不給朝廷繳稅。

土地兼並,加上種植沒什麼限制,會導致什麼?

等朝廷要在南方推廣農會,理清很久沒有打理過的官方田地的時候,又會迎來什麼?

李繼業想,自己在江南已經看到了一些影子。

他直覺認為,小太子的太府寺、農會以及現在的超市,都有在為以後的事情做準備。

只是受制于身份還是儲君,目前的大明國力還在發展,沒有很明確的提出而已。

可以後呢?

皇帝只有一個兒子,以後肯定會是小太子繼位的。

老李的心猛烈跳動著。

因為他知道,自己找到了一個能夠獲得巨大功勞的辦法,只要做成一半,曹國公的爵位能重新回到李家。

可一旦走上那條路,他也會成為眾矢之的。

而且他還模不清小太子對于做這件事的決心如何。

多在京城里待一段日子,等著多了解情況,見到太子後再說吧……

李繼業捂著心口回去了,繼續輾轉反側。

————————

關外,大寧城。

經過近一年的修復,在仁宣之時被廢棄的舊城池終于重新煥發生機。

李秉做上了他的老本行,從周邊招募流民過來墾荒居住。

為了鼓勵人口遷過來,他還請示朝廷,開出了「落地分田」的政策,只要人來了,那就能按人頭每人分得三十畝田,不論老幼。

相對于此前政策,分得的田地也許少了,但一應的生產工具,比如鐵犁鋤頭等等,都可以由朝廷低價租借,並且沒有利息。

甚至于輔助耕種的牛馬,也因為去年的繳獲而非常充足,可以讓新來的農夫完全的把名下田地開發出來。

而且大寧城還有農會存在。

分田政策的目的是為了吸引人口到來,等人在大寧城扎根了,李秉又會以各種理由和政策,想辦法讓農夫們加入農會。

當然,對比起直隸那邊大多「田地歸公」的做法,關外的農莊還是用股份制用的多。

畢竟對于離開老家過來開荒的百姓來說,他們沒見過小太子的農莊有多好,信任度不高,還是得在手里捏住一份地契,才能安心的服從朝廷安排。

等他們感覺到集體化生產的好,也喜歡了農會的制度後,便可以跟直隸那邊同步起來了。

除了農莊這種最基礎的建設之外,第二項就是軍隊的管理了。

畢竟大寧城的地位特殊,經濟發展是其次,主要目標是為大明建立起北方的一個要塞。

「周六福!」

「去武會上課了!」

陳永貴大聲一喊,召喚小伙伴。

他倆因為都是從京城周邊加入的軍隊,在路上就有了交情,入伍後也幸運的分配到了一個小隊,如今已經成好友了。

「來了!」

周六福放下手里的木棍,停止了在地上亂寫亂畫,跑過去跟陳永貴並肩而行。

今天是大寧城駐守士卒換防的日子,被換下來的守衛可以休息休息——

不過很可惜,這種休息就跟後世所謂的「高三放假」一樣,嘴上說著會有的,實際上還得補課自習。

真正給士卒活動的時間只有半天,然後……就是上學!

周六福永遠都想象不到,自己一個文盲在參軍之後,仗還沒打幾回,竟然就去認字了!

雖然教授他們的先生很多都是退伍下來的老官兵,知道的東西也不多,但教他們一些常用字和戰斗經驗,是完全足夠的。

這讓周六福這等出身底層的人受益匪淺,加上心里有「提升身價,娶個好媳婦」的目標,周六福學習的非常刻苦。

而所謂的武會,也屬于被小太子從舊紙堆里翻出來的「祖宗成法」之一。

朱見濟本來就想著要提高軍隊整體素養,帶出一支精英隊伍,不然也不會派那麼多管理人員來到關外。

不過在正式搞出「軍校」之前,吸取了經驗的小太子派人去理了下老朱同志當年設定的制度,看有沒有相關的東西。

朱太祖在除了經濟以外的「面面俱到」,已然讓他的子孫表示五體投地了。

然後還真找出來了「武會」這個制度。

這是一個軍隊中存在的,由督撫監辦,各級軍官組成會員的社團組織。

各邊督撫負責發起,守巡兵備道轉遞各衛所成立,組建經費則是由都察院來出。

武會的教授老師,按著規矩,通常會由辭職歸家或者退休養老的武將,以及在武舉考試中成績優秀者擔任,其下成員多種多樣,高者有指揮千戶,低者有向周六福這種剛剛參軍的新兵蛋子,人數並不多,只有幾十個。

從中可以看出,大明朝起初對于軍隊的建設,還是很注重的。

不過跟地方學校一樣,這種組織的維護都需要精力錢財,而且也都隨著國家承平日久,而日漸衰敗。

已經有很多衛所根本不搞這玩意兒了。

但只要小太子想,武會就能跟著大寧城一樣,成功復活!

他把這個「祖宗成法」翻出來拾掇拾掇,又掛牌上市了。

改了下一些規定,擴大了武會規模,就成了大明版的軍校,在大寧和宣府等地推廣起來。

對此,雖然又多了一大筆支出,可一想到朱太祖的遺澤讓自己減少了很多應付大臣嗶嗶賴賴的功夫,還能舊瓶裝新酒,朱見濟就很舒服的接受了。

為了讓子孫後代過的輕松如意,老朱是真的花了不少心血。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