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二九章 大變革的開始

作者︰布袋外的麥芒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工坊城向工部建議與朝廷簽訂責任書,並具體細化各項指標任務…~

趙曦听到這消息,也是很無奈。

而皇城司探听到有意簽訂責任書的部門︰工坊城、講武堂、國營寺、市易寺、監察衙門……更讓趙曦無奈了。

就那麼頑固嗎?

趙曦以為,在自願的情況下,國朝應該有敢于為先的官員,結果…~真正為先的還是這些新籌建的部門。

「官家,呂樞密使要求與朝廷簽訂責任書,問閣老以為今年為役兵法開端年,諸多形勢不好判斷,阻止了呂樞密使的要求。樞密院的各位同知也建議觀望……」

大朝會期間皇城司挺忙,這幾天更是在簽訂責任書的事宜上加派了人手。

「王閣老與呂議政在市易寺簽訂責任書事宜上是一致意見。監察衙門上下統一,並無反對意見。」

唉……所謂的抱殘守缺,大概就是說當下的朝臣吧!觀念,真不是簡單的一次夸功就能改變的。

趙曦還是錯誤的判斷了國朝臣工的思想僵化程度,也過高的估計了大朝會對臣工的激勵效用。

「汴梁飲宴情況如何?」

朝臣都是老油條,趙曦需要知道,對于大朝會的那種夸功,朝臣的反應是什麼。

「回官家,汴梁的飲宴,大朝會的當日就相當興騰了。當日的飲宴,處處都在贊頌國朝的強盛……」

強盛了?或許吧!趙曦真搞不懂國朝的臣工,既然知道變革讓國朝強盛,為何不去轉變觀念,讓自己也成為變革這個時代的先鋒,而是拖在後面等著享用。

「內閣大臣如何?」

「回官家,內閣大臣基本都閉門謝客,拒不見訪客。即便王閣老與呂議政關于市易寺簽訂責任書的事宜,也是在戶部分組中議定的,並未私下交流。」

後世有個說法叫主觀能動性。一直以來,趙曦都是在引導,寄希望于臣工能發揮所謂的主觀能動性。

結果,這一次還是如此。從五年規劃到責任書的簽訂,始終沒看到朝臣們太多的主動。

想想這些年國朝的改變,一直是自己籌劃,然後推著朝廷前行,不是帶著國朝各項事務前行。這是兩個概念。

趙曦一直在引導,確實是有所改變,可成效真的寒磣。

大宋的朝臣已經慣于享樂,已經慣于所謂的垂拱而治,已經慣于無所事事。這已經不是溫水煮青蛙的問題了,這是思想意識的問題,或者說是習慣的強大。

趙曦以為,十三年執政,沒有停止過變革,應該可以在讓朝臣們清楚自己的執政理念。然而,懶政、怠政的慣性在如今朝臣心中是根深蒂固的。

百十年就這樣過來了,更何況現在還有了對外征戰大勝的戰績。如今,國朝各項事務蒸蒸日上,又何必多生事端?恐怕內閣大臣持有這樣觀點的也不在少數。

趙曦有時候會想起原本的王安石變法,從另外的角度考慮,所謂的保守派,也不一定全部是因為利益受損,應該有一部分是因為不喜歡變化,不想改變。

大朝會第一天結束,顯耀的國朝成績,就讓整個邊梁的勾欄酒肆人滿為患,處處是關于國朝強盛的贊歌,這就說明,朝臣們並非不希望大宋強盛,而是這樣的強盛讓他們很滿足,滿足到不需要進取的地步。

小農思想,趙曦其實一直不太贊同用這個詞來形容國朝,或者說這個民族,事實卻讓他不得不承認‧‧‧‧‧‧這玩意兒真的很頑固。

朝廷的機制弊端,可以建立新機制。朝廷的體制弊端,可以改變新體制。可朝臣的思想腐朽,想要改變,這不是說起來那麼容易。最起碼,對于這一次大朝會的收獲上,趙曦不可能再有措施。

最後一天的議程,朝臣們很熱烈,即便是內閣大臣也是喜氣洋洋。整個勤政殿只有趙曦一臉的無奈‧‧‧‧‧‧趙曦是孤獨的。

說實話,出現這樣的情況,趙曦敢肯定,整個國朝很少有臣工能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根源。或許太形而上了,太抽象了,也許是國朝真的有了長足的進步,確實是強盛了,以至于讓臣工們已經看不到朝堂依然存在的弊端。

「富閣老,朕準備對國朝的議政進行輪訓‧‧‧‧‧‧」

大朝會已經結束了,朝臣的欣喜中,趙曦的無奈中結束了。趙曦召富弼來奏對。

在某種程度上,趙曦還是相當看中富弼的,一直認為富弼是良相之才。多年的君臣配合,也讓趙曦對富弼相對熟悉。只是富弼一人奏對。

「官家,不知官家輪訓議政以何為主?」

講武堂對新進官員培訓是早就確定的議題,這一點是通過內閣議事的。可現在在任期內,沒有擢升的情況下輪訓議政,著實讓富弼有些迷糊。

「富閣老,朕想知道,閣老對當下的朝政有何看法?就當是閑聊。」

還記得二十年前的情景,當時是龐籍告訴趙曦︰就當閑聊。現在也是前置閑聊的條件‧‧‧‧‧‧

「官家,恕老臣愚鈍。在老臣看來,國朝如今完全可以以日新月異來形容。不論是軍備、稅入、教化、民生等等,都可以說與先帝時不可同日而語。」

「老臣欣慰,在有生之年能見到大宋中興指日可待。官家,就國朝當下的情況,二十年前老臣連想都不敢想。」

富弼沒有具體的說新軍的崛起,沒有說民役在事實上的取消,沒有對比三冗已經解決的成績,也沒有對比稅入的飆升。只是單純的感慨,但是卻很貼切的表達了他對目前國朝的滿足。

「那麼,國朝之所以有今日之變化,是因為什麼?」

「回官家,皆為官家新政之由!」

「閣老,雖然你這是恭維,但在事實上也確實是這樣。除了王閣老的部分新法,國朝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績,確實都是從朕這里展開的。」

「朕不是自夸,而是感覺差強人意。回到以前的一些說法上,國朝並不是我趙曦一人的大宋,是全朝廷的大宋,是千千萬萬大宋子民的大宋。我就是渾身是鐵,又能打幾顆釘?」

「閣老,縱觀國朝這些年的成績,有多少是朝臣們主動做出改變的?沒有!都是從勤政殿出去,然後經過反復的上下討論促成的。閣老,這不正常,或者說這不是一個王朝的正常狀態。」

「當年各家學派辯經,朕曾提過一個說法︰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其實,這個說法朕更希望能出現在施政、治政、理政上。遵從,朕不否認臣工遵從君王的意義所在,然而,一味的遵照執行,這本身就是一種僵化。」

「國朝南北幾千里,東西幾千里,各州府郡縣又如何能千篇一律?朝廷的新政在各地的實施並不能一概而論,這需要臣工們發揮主動。可結果呢?閣老,可能內閣以為責任書是任務指標,擔心因為責任書的原因,造成地方州府郡縣在執行新政時的混亂。」

「事實上,朕之所以出台責任書制度,目的是督促地方官員的主動,讓整個國朝到處欣欣向榮,處處日新月異,而不僅僅是朝廷。結果呢?閣老,朕以為,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在本質上是朝臣思想上的僵化,頭腦上的頑固,根子上的不思進取,還有懶政怠政的慣性以及家國理念不強,故步自封嚴重,享樂主義盛行。」

「是故,朕想對國朝的議政進行輪訓,盡可能的去開發議政臣工的思維,以全國朝真正意義上的大變革‧‧‧‧‧‧因為他們才是國朝的中堅。」

多久了?多久官家沒有這般長篇大論的言論了?很久以來,就連富弼都是在揣度官家的意圖。而此時,富弼是從官家的言談中,真切的得到官家的意志。

是不是存在思想僵化,富弼不自知,因為他也是被慣性帶著的大宋臣工,除了敢喊出祖宗不足法的王安石,多數朝臣都是被慣性帶著的。他只是對講武堂輪訓就能改變的做法有疑惑。

另外,這幾天,富弼靜下心來,也與內閣的諸位討論過責任書的問題,似乎他也覺得簽訂責任書的事宜有些不妥了。

王介甫的觀點也許是對的︰責任書雖然包羅萬象,但官家並沒有將任何一項具體化。能否完成,或者完成那些項目指標,包括確定指標,完成到何種程度等等,不在朝廷,在州府和衙門。這只是一個指導性的措施,不是強令,還是基于自願的基礎。朝臣沒有簽訂責任書,不是沒有擔當就是安于現狀。

再結合官家的這番話‧‧‧‧‧‧或許自己真的誤解了,也或許真的存在所謂的思想意識的問題。關鍵是,講武堂輪訓就能改變這些嗎?

「官家,老臣不反對輪訓議政,或者說是因為不清楚講武堂的教義所在,不敢妄加評論。但是,朝臣若真如官家所言,存在思想僵化,不敢擔當,懶政怠政,不思進取,故步自封,享樂嚴重。講武堂的輪訓可以改變?」

「議政是國朝中堅,老臣認同。不論朝廷的何種方略,若要得以在國朝實行,必須是議政能真正領會。老臣以為,可否想讓內閣熟悉講武堂的教化體系,從而對議政輪訓有個正確的評價?」

從老護衛營開始,不管是護衛營還是講武堂,就一直獨立于朝堂之外。富弼,包括內閣以及朝臣,能感受到的,只是經過講武堂教化的成果,新軍、監察官、潛邸舊臣、工坊城等等,從來沒有深入的了解過講武堂官家那種教義。

官家既然有意輪訓議政,這就意味著官家這是要放開講武堂的教化體系。

富弼說完,明顯的感覺到官家有點愣神。他以為官家是猶豫,卻沒想到趙曦是恍然。

自以為是害死人!在趙曦的腦子里,他一直以為講武堂,也就是老護衛營的那一套理論,已經在朝廷算眾所周知了。听富弼這樣一說,他才想起,一直以來朝臣都在回避講武堂的一切,一直看作是官家,或者說是皇家獨有獨享的。

這誤會大的。

「閣老以為是令歐陽公講學還是開放講武堂為妥?」

「官家,老臣以為,若是歐陽公講學,勢必會造成類似學術學派爭辯的情形。老臣以為開放講武堂教化體系為善。」

體系?或許算吧。那只是趙曦將自己印象中的一些知識,或者說一鱗半爪更合適,在現實的基礎上,以辯證法、忠誠教育為主,東拉西扯,東拼西湊形成的一套理論。

所謂的理論體系,應該說是趙曦記憶中諸多內容的選擇性拼湊。比如,闡述了辯證法中事物發展變化的論點。比如,闡述了家國天下的辯證關系。從借上古先賢的片言只語,到後世各個時期的偉人名人的見解。堪堪形成一個看似成體系的學術。

不管怎樣,講武堂官家的理論,還是在內閣中引起了相當大的反響。洋洋灑灑幾十萬字,是趙曦從護衛營籌建開始就著手撰寫的‧‧‧‧‧‧或者說背誦也無不可。當然,這里面是有趙曦心血的,畢竟他需要與現今的學術層面結合。挺艱難的。

要說最忙碌的,應該是浸婬官家的這套理論,並深深被折服的歐陽修了,甚至連章惇和蘇轍,也時不時被內閣大臣邀請對官家理論釋義。

同時,像呂公著、韓縝、蘇頌等潛邸舊臣,也不得不整理自己這些年接受官家教化的內容,以備與內閣大臣一起探討。

一個經過歷史驗證的理論,在正確性上是難以被質疑的,區別就在于相對于現在的時代,這一套理論缺少了中間漸進的過程。然而,大宋本來就是一個新舊學術理論交替的時代,就是一個文華繁榮的時代,就是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代。作為這個時代的精英,又是側重于形而上學的大宋內閣,在一定程度上以自己的智慧,彌補了月兌節和不完善的環節。

在一次次的討論中,在相互的交流和驗證中,趙曦這一套基于後世組織教育。似是而非的理論,在內閣大臣中被接受了。

這才是大變革的開始‧‧‧‧‧‧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