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二八章

作者︰布袋外的麥芒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終于還是來了。

官家尚武,官家還是少年時,就初現端倪了。

可這些年,官家只是在軍備上改進,並沒有試圖去提高武將的地位。那怕是兩次大征戰,武將的地位依然被文臣壓著。

可現在的講武堂……

誰都能想象到,從講武堂走出的將領是怎樣的。

國朝的殿試,是把文臣都在名義上成為天子門生,而這講武堂,武將直接就是天下門生的出身。

還怎樣抑武揚文?

關鍵是,官家的這一番安排,似乎並沒有有損文臣,反倒是讓文臣有了武將的弟子。

這時候政事堂的諸公會不會有些懊惱呢?

早知道就直接壓制朝堂臣工的訴求了,早知道應該跟司馬君實、歐陽永叔一起反對來著。

可現在偏偏讓官家借了勢,還借的是文臣的勢。

當然,也不全是懊惱。富弼就沒那感覺。他記得官家還是太子時跟他交流過……這應該是向兩條腿走路推進吧。

所謂的抑武揚文,怎麼說呢。從太祖朝時,太祖杯酒釋兵權,擔心武勛世家的逆反,加上前朝因武而亂,不得不拉攏文臣,甚至出言與士大夫共天下,無非是在失去武將或者說惹了武將之後的做法。

即便如此,武將並沒有沒落,畢竟天下是武將打下來的。

到了太宗朝,那一次北伐,本來節節勝利,收復燕雲十六州指日可待,結果軍卒將領因為賞賜之事,產生的懈怠之意,導致大好形勢急轉直下,最終功敗垂成。

也使太宗對武將有了厭煩之心,從而刻意打壓,對整個禁軍體系出現的問題視而不見,造成了後來禁軍的沉淪。

而文臣,在這個問題上推波助瀾,把開朝時留下的那點軍力徹底敗光了。

同時,將領們得過且過,踐踏法令條例,克扣軍卒餉糧,就那樣一步步讓軍不成軍。

再到了真宗朝,真宗親征,檀淵之盟更是寇相公主導,武將在朝堂的聲音越發無影了。

先皇時,西賊李元昊叛出,屢戰屢敗,可能有文臣主帥的原因,更是國朝軍力渙散的具體表現。

如此,文武之別就越來越明顯了。

先皇時期幾十年,國朝委屈求全,以錢糧換平安,明眼人誰不清楚是武將體系徹底爛了?

慶歷年,範老相公主導,力圖改變國朝軍備,卻因先皇的猶豫而夭折。

到後來,官家封太子,籌建護衛營,南征安南,西可西夏,一步步走過來,從軍備到戰力,由一個小小的護衛營展開,逐漸讓國朝的軍力看到了希望。

這一次,講武堂的籌建,更是傳承國朝武將體系的百年大計。

富弼想起了範老相公留給他的遺言︰奉太子,中興大宋!

不管他人如何,對于官家籌建講武堂的想法,富弼將盡心盡力促成。

「臣領旨!」

這是富弼第一次這樣做,沒有給其他人辯駁的機會,直接領旨了。

他是宰輔,第一位的,能代表整個政事堂。

有人想反對嗎?或許有想法,但一時間卻找不到合適的借口。

司馬君實和歐陽永叔那理由,在官家的陳述中已經得到解決了。這還是從朝議開始就思謀,唯一能立足的理由。

而韓琦和文彥博,本來是贊同的,總不能出爾反爾吧?

就是這樣,趙曦瞅中了這樣的時機。

決策拍板,本來就是君王的事,政事堂沒有一致意見,只有遵循君王旨意。

人就是這樣,一旦面臨無法改變的事實,剩下就是如何順勢而為了。

官家的講武堂框架,預留了太多的余地,給政事堂操作的余地。

講武堂的規格很高,幾乎等同于朝廷,因為帝王是講武堂院長。

而官家只是陳述了大概,如何組建講武堂,就是政事堂的職權範圍了。

這里面有一個關鍵︰講武堂的文院長,必須有講武堂或者護衛營的經歷,還是得有領軍經歷的文臣。

同時,官家並沒有具體確定講武堂的人員配備。

這樣操作的余地就大了。

講武堂是訓練武將,可官家沒要求講武堂配屬的官員必須是武將。

所以,政事堂把這個職權運用到了極限……

講武堂的配屬官還沒呈上來,但趙曦能想象到。

得償所願!用文臣充塞講武堂的屬官,正是趙曦所期望的。

文或者武,首先是人,是人就有人情。

低品級的文臣與低品級的武將,長期廝混在一起,就跟護衛營的教導和指揮使一樣,並不只有相互針對,更多的是相互了解和融合。

文臣有為人師的偏好,而武將有結交文臣的意願,統一接受以忠誠和服從為根基的教導,再配上後世那種灌輸和洗腦式的方式。

可以想象未來的軍力會是怎樣。

「押班,若是有可能,皇城司把講武堂的雜役都拿下吧。」

其實做帝王挺累,事事得防著,那怕趙曦對自己為講武堂做的條令條例很有信心,一樣需要掌握講武堂的各種動向。

這不是早先的護衛營,他時常會過去,這是朝廷的一個機構,他現在根本沒多少空去關注。

所以,只能依靠皇城司了。

對了,還有自己的兒子,可惜兒子只是現生的兒子,不是從千年後帶來的,只與現世的少年相同,也沒有像自己一樣,在年少時就有驚艷的表現……想多了。

……

真不能用保密法令去究竟籌建講武堂的事,這是介于朝廷重事與閑事之間的,不好界定。

當然,這也是趙曦希望被宣揚出去的,自然不會追究。

只是沒想到這請托都牽扯到內苑了。

「曦兒,曹家為武勛,歷代武將。如今朝廷設講武堂,娘舅家明白,未來國朝武將會以講武堂為根,所以……」

娘娘成了太後,反倒不忌諱摻合這些事了。再說了,這不是求官求職,是爭先為國朝盡力,倒也不必忌諱。

「娘娘,講武堂將帥班以及校尉班,是寬進嚴出,軍卒班是嚴進嚴出。國朝所有將帥校尉,最終都會受訓,無非是遲早的事。」

「但作為第一批受訓者,算是試驗品,也肯定是最為嚴格的一批。如果娘舅家子佷有具備條件者,這並不是難事。只需跟誨叔通個氣就可以。」

第一批,絕對是精英一批,有後世黃埔前幾期的參照,趙曦是最清楚的。

「曦兒,為娘建議,每一批曹氏或者高氏,都應該有受訓者,甚至每個班,都應該有自家人存在。」

這應該是正確的建議。趙曦同意了,至于具體怎樣安排,相信曹家高家會做好。

兩條線,倒是自己不至于失去掌控。

我成了仁宗之子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