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章 就那麼回事(第四更)

作者︰布袋外的麥芒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要不說有時候趙曦琢磨不透這時代的精英呢。

他們的認知總是很凌亂,沒有規矩,除了古聖先賢,再沒有任何成體系的學問。

可有時候偏偏又能切中要害。

就像現在,富大相公就說對了。

確實,在這個時代,唯一能作為硬通貨的,就是糧食。

「富相公所言極是!曦也如此認為,唯有糧食可作為衡量錢幣價值。故,曦以為,新幣制作多寡,應與國朝糧食掛鉤。」

「如此一來,朝廷可通過鑄幣調整,穩定糧食價格。避免出現豐年谷賤傷農,災年谷貴也傷農的現象。」

「比如斗米三十文,豐年多收,朝廷多鑄幣,也保持斗米三十文。災年欠收,朝廷少鑄幣,同樣可穩定斗米三十文」

趙曦這明顯是胡扯了。趙曦在說這些時,已經混淆並偷換了概念,已經忽略了糧食和錢幣的本源,到底誰才是衡量標準,那個衡量那個,他混淆了。

問題是,趙曦所說的,確實是這麼個理。

糧食不是多了嗎?很好,錢幣也多了,確實可以維持三十文的糧價

至于通貨膨脹,趙曦都是一知半解的,這時代應該沒人能懂的。

趙曦也沒以為朝堂諸公真的傻,不僅不傻,反倒都是精英,人精。

他們確實不懂經濟理論,肯定不如趙曦這個半瓶子水平。可是他們懂糧食。

之所以都認同這個觀點,是因為各懷心事而已。

糧食為我所欲,錢幣也為我所欲也,二者如何兼得,且由殿下鑄幣也。

糧食是要消耗的,新幣肯定也要被儲藏的,至于鑄幣多寡,到時候並不由太子殿下做主,應該是基于糧食作為標準,由糧食價格決定的。

很好,太子殿下的說法很對。所以都贊同,附議,不再爭論。

趙曦在含糊,朝堂諸公也在含糊,都含糊著議定了新幣鑄造與糧食掛鉤的基調。

就這樣吧,別說什麼國朝是寒門天下,扯淡!

那個窮苦人家,可以養一個不事勞作的半大小子?那個貧寒之家可以讓一串兒子挑燈夜讀?

所謂的寒門,只是相對于前朝,乃至再往前的世家大族而言。

國朝依科考取士不假,而所取的也是讀得起書,養得起人的所謂寒門。

家里幾畝薄田,湊合過日子的,能識字都算好的了。指望經年求學,還有錢遠赴汴梁殿試,沒點底子的家,沒誰家能扛得住。

也沒那個先生是不吃不喝教你家孩子做學問的。

所以,能在這個朝堂上張嘴咧咧的,沒幾個是真正寒門的。他們最懂的是糧食

如今,萬事俱備了,只需要統計國朝糧食產量就行了。這也是趙曦真正的目的。

「陛下,諸公,既定下以糧食產出為基準,但因新幣新制,幣制新穎,考慮民眾認同和喜好的原因。曦以為,今年之新幣數量,應調查前五年糧食產出之數。」

統計歷來都是有水份的,數字皆在地方官吏的嘴里,他們只根據需要和可能的利益來定數字。趙曦懂的,所以,他要一個五年的數字。

「且為確保新幣在各州府郡縣的推行,多寡之分,需要知州知縣確認。故,曦以為,各州府郡縣所報糧草之奏折,應有其主官畫押。」

管不管用吧,趙曦需要這個,官府的大印他們未必在意,個人的簽字相對都要慎重些。

不算過分。太子殿下初次主導事務,為避免混亂,有這樣的要求也說得過去。

人嘛,在思謀事情時,並不能將所有的條件都在腦子里羅列,基本上是想著目標,然後抓取完成目標的有利因素。

就如現在,太子殿下所說的,所提的,跟各自心思並不沖突,所有的要求都不可能影響到各自的想法實現。

至于背後是什麼,選擇性忽略了。

有人沒忽略,跟太子殿下打交道多的,腦子里一直有陰謀倆字,可除了涉及鑄幣,真想不到太子殿下還能往哪方面牽扯。

算了,走著看吧,也只能走著看。

朝堂算是把這事先定下來了,至于實施應該還有不短的時間。

不說各州府郡縣報糧食產出的耗時,就是太子殿下的錢監作坊也還沒完工,就是東川那邊,也只是搭建了架子。

接下來太子殿下好像又不著急了,朝廷的詔令下達了,陸續開始有州縣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