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二章 坐著開的朝會

作者︰坑媳婦專業戶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弘治十六年二月初一是一個值得記入史冊的日子。

有了朱厚照的開恩,被停職的官員暫且復職。朝會有了人氣,眾官員的心情松快了許多。只要太子不因皇宮被炸遷怒大家,哪怕被記過了、挨點罰也沒什麼。

「都2月了還在下雪!」戶部尚書侶鐘沖著左右侍郎嘀咕,「希望不要耽誤了春耕。」

「這幾年天災不斷,夏天干旱、冬天極寒,全國糧食減產。若沒有佔城、安南輸入糧食,戶部的日子怕是要不好過。」戶部左侍郎感慨。

侶鐘看了他一眼︰「放心,海禁是一定會廢除。梁總督從滿勒加送來消息,囚牛商行和另一個色目人國家談了一筆大生意。那個國家原本屬于葡萄牙,百多年前獨立出來,兩國之間關系不好。秉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原則,囚牛商行和對方的合作相當緊密。」

給手下們透了些消息,侶鐘抖了抖身上的雪花。戶部官員和商人的關系最為親密。他給出的消息會有用。

戶部右侍郎恍然大悟︰「難怪囚牛商行到處在聯系布商,想大肆購買棉布和絲綢。原來是接了一個大單!」

「前幾天囚牛商行大掌櫃來找我們尚書,想讓工部作坊加緊制作玻璃制品。我們尚書沒敢答應。」旁邊偷听的工部右侍郎壓低聲音小聲說。

工部不少官員實實在在牽扯到皇宮被炸的驚天大案之中。尚書曾鑒又是湖廣人,雖然暫時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曾尚書與此事有關,但曾尚書每日過得兢兢戰戰不敢有任何差池。海禁還沒有明文廢除,就算工部拿到了玻璃制作工藝也不敢用。曾尚書又怎麼敢輕易答應大掌櫃。

「海禁廢了,朝廷兩年之內都沒有足夠的船只出海。你們樂呵些什麼呢!」

有支持開海的,自然也有堅決反對廢除海禁的。除了掛在永遠都找不到錯處的「祖制」,令頑固派堅決反對的原因不外乎防止宦官勢力大漲。

弘治帝做了退讓,除了九邊等寥寥幾個地方,撤下了其余地方的鎮守太監。宦官的勢力大減!但隨著囚牛商行海貿興起,宦官有做大的趨勢。

囚牛商行派出去的遠征軍幾乎由宦官蕭敬說了算。梁儲想在滿勒加做些什麼,需要一個宦官點頭答應!佔城港同樣如此。呂宋、日本同樣是宦官做主。

這讓敵視宦官的文官絕對無法容忍的。

但是朝堂上至少有七成的人和商人有千絲萬縷的關系。反對開海禁的人只佔了一小部分。兵部尚書劉大夏極力反對,多次找太子上諫,可每次都未能說服太子。

辰時二刻到了。「啪」一聲,鴻臚寺打響了朝鞭。

百官整理儀容,有序走過金水橋步入奉天門。

「那是……帳篷?忘了收拾?」

百官驚訝地發現空曠的廣場上,由幾個鐵架子撐起一個巨大的帳篷頂。帳篷佔了奉天門廣場一半的面積。

帳篷下是一把把會議專用椅。

鴻臚寺官員如是說︰「殿下命人準備了帳篷和座椅,從今日開始朝會不用站著。」

今日是大朝,除了高品級官員能夠站在奉天殿上,其余的官員只能露天站在廣場上。有了帳篷大家也不用擔心散朝後變成一個雪人。

但為什麼要坐椅子?官員們表示亙古未聞。也沒人敢坐下。

奉天殿內,同樣擺放著椅子。

朱厚照落座後,官員們三跪九叩行大禮。等儀式結束,朱厚照揮揮手讓百官坐下。」啟稟殿下,自古以來只有少數年邁、體弱的國之柱石有幸被皇帝賜予坐位。臣等不能壞了規矩。「

禮部尚書張華見首輔和內閣沒有站出來反對,跳出來當了出頭鳥。誰讓他是禮部尚書!太子專愛監督官員是否盡責地完成本職工作。」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本王坐著開朝會的先例,會有後人跟隨。「朱厚照狀似憨厚,」皇權也不是靠禮儀樹起威信!「

朱厚照真的是出于好意。今日的朝會預計要開一整天。讓官員們在下雪天站一整天,第二日會有一半的人請病假。朝廷還如何運轉!

朱厚照話音剛落,劉健帶頭坐下,李東陽、謝遷依次落座。

有內閣帶頭,其余官員老老實實坐下。法不責眾,若是萬一引起弘治帝不滿,大家一塊兒犯事罪責會輕。他們在有暖氣的奉天殿內站著不礙事。也得考慮站在廣場上的其余官員。

朱厚照嘴角上揚,笑得開懷。昨日在集義殿和劉健勾肩搭背交流感情挺有用的。

劉健是純粹不想受罪。他昨日松口願意助太子出宮,太子一定會加緊腳步處理政務。今天又是大朝,是宣布新政最好的時候。定然不會像之前一樣不到一個時辰過早結束。

奉天殿里的官員都坐下了,外頭的低品級官員不敢不坐。奉天殿平台上的太子瞧不見他們,他們能放肆地靠在椅背上。

上朝體驗坐著的殊榮,足以讓他們寫入個人傳記中。太子攝政以後,他們的傳記內容會將會非常豐富。隨著在囚牛商行出書的同僚越來越多,競爭相當大。」座椅右側的那塊板可以轉動到胸前,方便眾愛卿書寫記錄。「朱厚照特意提醒,想給百官一個較為溫和的開頭。

其實會議專用的折疊椅大家都不陌生。無論是前往文淵閣開會,還是在各衙門內開會,用的都是這種椅子。只是在奉天殿用上,讓大家顯得很拘束。

朱厚照向李榮使眼色。

李榮宣讀詔書。

弘治帝把玉璽交給了朱厚照。朱厚照沒有拿走,放在了掌印太監李榮處。李榮深感責任重大,每次都會當著弘治帝的面落印。

以下幾份詔書自然是在弘治帝面前過了目。」進外戚慶雲侯周壽為太傅,瑞安侯王源、壽寧侯、長寧伯俱為太保,建昌伯張延齡為建昌伯。「

幾位皇親國戚出列謝恩。正常情況下是在新皇登基的時候嘉封皇親國戚。現在嘉封,也沒什麼區別。

「玄武像送武當山齋醮。令內宮監于朝陽門外修建延壽塔。命內閣撰敕令。」

雖然不少官員不喜皇家鋪張浪費,可這兩項事先聲明由太子出資,不會動用國庫分毫。官員們也不會沒眼力勁反對。

「免除天下歲辦物料十分之五!」

各地需要把特產上貢入京。以前由鎮守太監督辦,除了很多逼死百姓的惡性事件。此舉減輕地方上一半的負擔,御史們就差舉雙腳支持。

第四份詔書有關廢除海禁。海禁的事提了多時。反對的少部分官員只能服從支持的多數官員。也沒多少出人意料。

第五份詔書直接宣布《鹽法條例》條款!

7017k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