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將士陣前半死生

且說,京師內外明朝各方勢力因局勢崩壞風起雲涌之時,袁崇煥正率領著心月復愛將祖大壽並關寧軍一萬五千余人死守三屯營。

並按照之前的軍令,遼鎮步卒兩萬五千余人正源源不斷的由山海關開出,由步營參將謝尚政等人各自率領,布防在遷安,永平、灤州三城中。

轟轟。

城外炮聲隆隆。

袁崇煥和吳襄自然不同的,他不會坐在總兵府里等結果,而是在城頭指揮作戰,四處巡查。

袁督師從野戰、運動戰轉為守城模式,各種技能點至少要+3。論守城,袁督師在明末絕對是王者級別的!

剛剛血戰一陣的袁崇煥正在城樓里休息,大口的喝水。身旁就是親衛首領袁一刀。

祖大壽從門外進來。

三人全部都是髒兮兮的模樣。身上混合著各種血跡、汗味等等味道。沙場征戰不就是如此嗎?

「督師…」

祖大壽直接單膝跪地,差點就要落淚。

左良玉的分析沒有錯。十月三十日午後,明軍勝了一場,當天傍晚 清前鋒就壓過來。

十一月二日, 清兵圍三屯營城。

且說,多爾袞當日從三屯營城中撤退,不負他「墨爾根戴青」之名。他將城中的糧草,能帶走的帶走,不能帶走的燒掉了。城頭的火炮全都炸毀。

也就是說,三屯營城中除了帶不走的六七萬人口,基本也沒剩什麼。

而袁崇煥在遼東征戰這麼多年,基本上都在干守城、救援、建城這幾項工作。

他三十日當天晚上就意識到三屯營的重要性,將喜峰口、漢兒莊等地建奴搶掠的物資、火炮運到三屯營。身後的遷安也派人運送一批糧草過來。

並且,他讓趙率教、何可綱分兵,游擊京東諸縣。減少城中的糧草消耗。

因而,硬生生的在三屯營城硬生生的頂了黃台極大軍猛攻十天。但三屯營城三度易手,被多爾袞等人收刮,著實快到了守城的極限。

袁崇煥意志堅定,坐在凳子上,拿著水碗,說道︰「復宇,起來。盡快調你本部的兵馬突圍出城。本部院死不了。」

祖大壽沒听話,作揖行禮,聲音帶點哽咽,沙啞的道︰「末將願代督師守此城。」

祖大壽,遼東寧遠人!沒錯,就是寧遠大捷的那座城池。天啟三年,孫承宗、袁崇煥修築寧遠防線,以祖大壽負責寧遠城。天啟六年,老奴攻寧遠。

當是時,袁崇煥、趙率教、何可綱、祖大壽、滿桂、孫元化這些人全部都在寧遠城中。

這是血與火淬煉出的私人友誼。但是,對于明末這幫見慣死人的兵將來說,這也就那樣。

所以袁崇煥和滿桂不合,一腳把滿桂踢到山西去任大同總兵。所以,祖大壽日後在守城時要假投降,會殺掉礙事的何可綱。

那麼,祖大壽對袁崇煥的忠心是為何?

原因就在關寧鐵騎成軍的那句話上︰以遼人守遼土。在明軍之中,一個武將想要迅速的上升,最重要的不是軍功,而是一個文官對你的賞識。

別看袁崇煥整天拿刀子拼命,自號「朝廷將首」,此時更是負天下之望。大明九邊精銳以遼鎮為首。但他可是正兒八經的進士出身!

文官。

他于祖大壽有提拔之恩。同時,祖家能夠成為遼西,乃至遼東將門的代言人,就是因為袁崇煥給了祖大壽這個機會!關寧鐵騎數部,以祖大壽麾下最多。

袁崇煥傲然的道︰「本部院要是離開三屯營城,城防立即就會崩潰。」這話說的非常自負,但同樣非常的真實!

「這幾日,我看建奴攻城並不十分盡力。恐怕已經分兵搶掠周邊。京畿富裕,不是遼東可比。韃子不可能忍得住!

你此次率部突圍,第一,減少城中糧草消耗。第二,我要測試圍城韃子的兵里。第三,我等你率步卒、生力軍來解圍。此戰最終的戰場在京師。

遼鎮兵馬必須趕到。」

袁崇煥要守三屯營,並非僅僅是為三屯營中有六七萬士民。而是地理位置所決定的。

這是一座雄城,扼住了喜峰口的去路。他釘在這里,才能牽制韃子主力。

他要是退回遷安。那他就是消極避戰。

這不是袁崇煥的風格。

祖大壽不再嗦,向袁崇煥行一禮,說道︰「末將這就去準備。督師保重!」

半個時辰後,祖大壽率所部三千余精騎,血戰後,從東面順利突圍,去往遷安調援兵。

京城。

前任兵部尚書王在晉被大太監王承恩帶領著前往昭和殿面聖。一路上心情沉重,又異常的激憤。

孫承宗、袁崇煥誤國!

且說王在晉在天啟年間,崇禎元年那也是風雲人物。天啟二年,廣寧之戰,王在晉被朝廷任命為戶、工、兵三部左侍郎。

這個職位,牛逼不牛逼?

注意,廣寧之戰,不是天啟六年袁崇煥和老奴打得那次。而是熊廷弼、王化貞丟掉了廣寧衛。

隨後,王在晉代替熊廷弼受命為遼東經略,帝特賜蟒玉、衣帶和尚方寶劍。

時任兵部尚書張鶴鳴視察遼東回來,說︰王在晉鐵骨赤心,雄才遠略,識見如照燭觀火,肩重如迎刃理絲,但秉正不阿,人醉獨醒,獨臣于在晉兩人耳…

薊遼總督王象乾︰得廣寧,不能守也,獲罪滋大。不如重關設險,衛山海,以衛京師。

薊遼總督就是如今劉策所任的職位。

所以,王在晉對于遼事,給出的建議就是︰撫虜、堵隘,守山海關的方略。

他在《題關門形勢疏》中道︰「畫地築牆,建台結寨,造營房,設公館,分兵列燧,守望相助。」

簡單的說︰明廷放棄關外、遼西,死守山海關。

但是他這個建議遭到了時任寧前兵備僉事袁崇煥、贊畫孫元化等人的堅決反對。

袁崇煥兩次上書當時的首輔葉向高。事情鬧開後,當時的以大學士主管兵部事的孫承宗請求「請身往決之」。回京後,孫承宗評價遼東經略王在晉︰筆舌更自迅利,然沉雄博大之未能。

大致意思︰王在晉奏章寫的不錯,也很能說。但是沒有雄心壯志、沒有抱負,大局觀不行。

以孫承宗在天啟年間的地位,帝師,王在晉在擔任一段時間的遼東經略後直接被踢走。

崇禎元年起復,任兵部尚書,因涉大學士張慶臻改敕書事,削籍。他目前人還在京城。

簡而言之,王兵部和孫閣老是有私人恩怨的。他現在跳出來,實屬正常。

王在晉在王承恩的帶領下進來,眼楮瞄到天子身邊首輔錢龍錫、次輔成基命都在,心中暗叫一聲不好。他不是東林黨。這兩個閣臣都是他的對立面。

今上的權術、手段當真是了得。

王在晉跪地叩首道︰「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崇禎心里有火,冷聲道︰「呵,朕怎麼可能活得到一萬歲?起來說話。」

王在晉雖然丟官,但是明朝對文臣是很優容的,在御前依舊可以自稱臣。起來,再躬身行禮道︰「臣王在晉彈劾孫承宗、袁崇煥誤國,當斬!」

孫承宗人就在御前,一身緋袍,一把胡子很漂亮,面不改色的站著。李邦華听得就想罵人。馬世龍、孫元化兩人站在御案兩側,默不作聲。地位低啊!

跟著閣臣錢龍錫、成基命一起被召進來的周延儒、溫體仁兩個禮部尚書也在。

內監高時明、王永祚、方正化、曹化淳、張彝憲幾個神情不一的看著王在晉。

崇禎不耐煩的道︰「昔日,唐,高適有詩曰︰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今日皇明也是如此。將士陣前半死生,京城里就已經開始鬧騰,攻訐,在背後捅刀子。都特麼能不能好好做個人!

不要當畜生。

王在晉,少扯淡,說具體的事。」

王在晉深深的吸口氣,道︰「國家靡費錢糧無數,專征遼餉供養遼鎮。而東奴自邊牆入,遼鎮兵馬何在?

臣以為此為孫承宗之罪,罪在誤國。遼餉耗盡大明國力。若只守山海關、八里鋪、一片石,省下錢糧練精兵,京東諸縣士民焉有此禍?

三河失守,兵備副使梁廷棟上書彈劾薊遼督師袁崇煥求援不利。

此事臣以為當治罪。殺一人,而諸將用命。」

崇禎勃然大怒,然後怒極反笑,「呵呵!」回到長案之後,譏諷的道︰「王兵部真是高見!既然你又提出來遼東戰略,這樣吧,朕問你幾個問題。」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