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年號、儀典

作者︰孤獨麥客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年號的選擇,其實是一件很復雜的事情。

但從另一個角度而言,也是件很簡單的事情,全憑君主個人喜好,尤其這還是個開國之主的時候。

「神龜」這個年號好嗎?

現代人听起來想笑,但如果代入當時的社會風氣與價值觀,這可能是一個很好的年號,北魏明帝元詡就用了這個年號。

「普通」呢?听著也想笑。但這是南朝梁武帝蕭衍的年號。

登基大典完成之後,要南郊祭祀告天,然後改元,大赦天下。

因此,年號現在就要確定下來了。

「高祖改元‘武德,,可有什麼講究?」上陽宮化成院內,邵樹德虛心請教。

他是武夫,這些年固然讀書不輟,但文化水平比起大儒們來說,還是有質的差別。年號這種事情,不得不慎重,因此召集了諸位宰相及有學問的翰林學士,一起參詳。

「高祖即位告天,雲‘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隋季喪亂,煬帝無道,故效法湯武革命壯舉,救民于水火。又,高祖即位之時,轄地不多,僅關中、河東各一部,關外勁敵甚多,故曰‘武,。」封彥卿說道︰「高祖又雲‘有隋屬慶,大業爽德,饑饉師旅,民胥怨咨。,即隋不修德也。關乎此兩者,故定年號‘武德,。」

「‘開元,又怎麼講?」邵樹德點了點頭,繼續問道。

「‘開元,出自《漢書》,「漢興至今二百載,歷紀開元,皇天降非材之右,漢國再獲受命之符。,」封彥卿說道︰「此切合武周還唐之情形,亦有玄宗勵精圖治之心在內。」

「‘先天,和‘天寶,呢?」這倆也是玄宗的年號,邵樹德追問道。

「‘先天,語出《周易》,‘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也。白居易又言‘順人人心悅,先天天意從,,意即需爭那一線之機,先發制人。」封彥卿道︰「景龍四年,玄宗先發制人,誅韋後。若慢上一步,或為韋後所誅。故玄宗即位後改元‘先天,。」

「開元二十九年,玄宗年事已高,欲求長生。遂以舊宅得寶符為由,改元‘天寶,,即天降寶符也。」封彥卿道︰「其實武後改元‘久視,,也是為求長生。語出《道德經》,‘長生久視之道,。」

「弄個年號,還挺復雜。」邵樹德笑道。

「年號寄托了君王的期許,事關重大,不可不慎。」宋樂在—旁插話道︰「殿下對新朝有什麼期許?」

邵樹德認真思考了起來。

「救民于水火,天下一統。兼且收復失地,光耀山河。」

「登高望遠之時,能見萬家燈火。游覽山河之時,能見田園牧歌。百姓安居樂業,面無饑色。」

「無論蕃漢,皆為我赤子,天下大同。」

「新學昌明,發揚光大,造福百姓。」

四個期許一提,諸位大儒們立刻凝眉苦思。

「天下一統,‘大統,或不錯。」陳誠說道。

「西魏文帝已用過。」宋樂說道︰「不過‘大統,這個年號確實契合殿下的第一個期許。」

邵樹德在旁邊一听,「大統」可比「神龜」什麼的好听多了啊,寓意也很好。不過——雖說年號重復這類事情屢見不鮮,但最好還是選沒用過的吧。

「殿下要傳揚新學,弘揚道統。惜哉,‘弘道,已為高宗所用。」趙光逢嘆道。

年號不是隨便取的。邵樹德提出了四個期許,那麼大家就要往這四個方面想,不能超越題綱範圍。

邵樹德也在默默想著。

朱溫的年號是「開平」,其實不錯,開天下太平之意,但他不想用了。

唉,還是等宰相們想吧,自己學識有限,就不摻和了。

「殿下掃平群丑,天下一統,皇者建其極,不如就叫「建極,。」

「新朝新學新

氣象,又國泰民安。或可曰‘景泰,。」

「殿下之功,蓋世無雙,期許者四,若能為之,大夏合該千秋萬代,與日月同光,不如建元‘同光,。」

「天下尚未平定,尚需繕兵昭武,可效國朝‘武德」故事,改元‘昭武,。」

「為天下開太平,又有興盛氣象焉,可用‘開泰,、‘泰和,。」

邵樹德在一旁听得目瞪口呆,你們都是穿越者吧?

這些充滿既視感的年號,太***了。

「這些年號……」邵樹德听了覺得不是特別滿意,遂問道︰「國朝有多少個年號?」

這個問題難不倒宰相們,裴贄立刻回道︰「七十二個(歷史上是七十五個)。」

「二百八十余年,七十多年號……」邵樹德說道︰「前朝三十八年,五個年號。兩漢又有幾個?」

「三百余年,七十八個年號。」裴樞答道。

「這不就得了!」邵樹德︰「平均一個年號,才用幾年而已。待我登基後,便建元‘建極,,今年是為建極元年。天下一統之後,再行改元。」

「遵命。」眾人無奈,只能應道。

「君王改元,都有哪些原因?」邵樹德突然問道。

這題我會!

陳誠立刻應道︰「一者即位改元,王者受命于天,與民更始,故需改元;二者因祥瑞政元,漢武帝時有言‘元宜以天瑞命,,故漢有‘元狩,,國朝有‘儀鳳,、‘大足,、‘景雲」等年號;三者祭祀改元,如封天禪地、享祀明堂等;四者祈福消災改元,高宗儀鳳年間頻發旱災,故改元調露;最後便是因大事改元了,比如天子播遷或者對外大勝。」

邵樹德听了心中一動。

封天禪地改元,這……好想干他一票啊!

但沒有扎實的功勞,你都不好意思去封禪改元。除非在一統南北之後,再平滅諸多化外勢力,比如契丹、南詔、高昌回鶻。

「好了,此事就這麼定了。」邵樹德一言而決︰「過幾日會有一批官服發下,你等看看式樣如何。建國稱制,千頭萬緒,諸君要多多費心了。」

「遵命。」

******

「殿下,這便是五鉻車了。」太僕卿陳宜燊指著一水排在那里的車輛,說道。

邵樹德隨意看了看。

天子有五格車。祭祀、納後乘玉輅;饗射、郊征乘金輅;行道乘象輅;巡狩、臨兵事乘革輅;田獵乘木輅。

登基那天的話,就是乘坐玉輅車了。

這其實是制造的第二批五輅車了。

先前做好過一批,給大唐聖人用了。因為邵樹德許諾樂安郡五的一應儀軌,仍然可以是天子待遇,故干脆把那批車送出去了,另外命人重新做了一套。

「日子選在哪天?」邵樹德問道。

「下月初一乃吉日,群臣先行拜禮,接著南郊祭告上帝,然後告慰宗廟,最後昭告天下,讓官民皆知新皇登基矣。」陳宜燊答道。

「宗廟改建好了麼?」邵樹德問道。

「已將李唐宗廟遷出。」陳宜燊回道。

「前隋皇室後人可已找到?」

「監察御史楊仁矩為隋朝宗室。絳縣丞宇文調為後周宗室。」

「冊封楊仁矩為酅國公、宇文調為介國公。」邵樹德說道。

「遵命。」陳宜燊立刻領命。

這個冊封緣于「二王三恪」之禮。

這個禮制的核心是,新朝建立後,給前朝宗室後裔封爵,展示大度。

封兩個朝代,就是二王,封三個,就是二王三恪。

國朝建立後,封隋恭帝楊侑為酅(x)國公,封後周後裔為介國公,此即為二王後。

歷史上後梁建立後,封後周宇文氏後裔為介國公,封隋朝宗室楊仁矩為酅國公,封唐朝

宗室李為萊國公。

邵樹德開立新朝,封禪君李曄為樂安郡王,又封隋、周兩朝宗室為國公,正合二王三恪之禮。

「楊仁矩、宇文調寸功未立,驟封國公,唉!」邵樹德還是很郁悶。

新朝爵位,親王最高,然後便是郡王、國公、郡公、縣公、縣侯之類。就目前而言,折宗本是郡王,李唐賓馬上要就封魯國公,這是兩個爵位最高的。

楊仁矩、宇文調功勞低微,但就憑著前朝宗室的身份得封國公,雖說是歷朝歷代慣例,但肯定會讓很多人心里不爽,對他們而言不一定是好事。

好在天下尚未平定。諸將依然可以再立新功,爵位還可以繼續往上升。

就像高仁厚,如果輔佐世子打下蜀中,豈是一個郡公打得住的?國公是保底,郡王也不是沒有可能。

李唐賓如果再被放出去,攻滅兩個河北藩鎮,魯國公的爵位也是擋不住的。

「殿下,二王三恪之禮乃古制,歷朝歷代都遵守,還是不要……」陳宜燊勸諫道。

「我知,我知矣。」邵樹德擺了擺手,又道︰「李唐宗廟便設在棣州吧,一應用度皆由戶部調撥。」

《周禮》︰天子立七廟,諸侯立五廟,大夫立三廟,士立一廟,庶人無廟。

李曄就封樂安郡王後,就要把宗廟遷走了,另覓他址祭祀,且不能再保留七廟的規格,只能是五廟或三廟。

邵樹德許李唐宗室立五廟祭祀,有司供給費用,也是歷朝慣例了。

一般而言,只要不是深仇大恨,非要置前朝于死地,新朝都會表示大度,收攬人心。

甚至于,有的朝代心中有愧,大度得過了頭。比如北宋就許後周的太廟繼續按照天子規格祭祀,至于人家敢不敢,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李氏遷廟之後,洛陽太廟就變成了邵氏的家廟,這又是新朝一步步建立產生的印記。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