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朝會

作者︰硯池洗筆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姜皇後知書識禮,太祖皇帝則起于微末,相傳,姜皇後曾伴太祖皇帝同閱兵書……」

無怪乎滿朝文武聞言色變。

說太祖皇帝「起于微末」,已然是經過雅飾的委婉說法。

太祖皇帝出身于寒微農戶,前朝末年天災頻發,太祖皇帝幼時他的家鄉遇災年、鬧饑荒,他隨著父母鄉鄰逃荒,待到得晉郡祁縣時,父母俱已亡故,僅余孑身一人。

彼時,恰祁縣望族姜氏的族長夫人四十高齡老來得女,母女平安。

或許是因著這樁喜慶之事,暈倒在姜家門前的太祖皇帝被姜家收留了。

那一年,太祖皇帝三歲。

也即,說得直白些,不僅僅是「出身寒微」,太祖皇帝甚至不記得他的生身父母姓甚名誰,就連他的老家所在何處,也只能藉姜府老僕的零星回憶拼湊而尋。

所謂的大周龍興之地,其實大概做不得準。

那些年,逃荒的人太多了,姜府老僕們的回憶難免有許多牛頭不對馬嘴之處。

因此,不僅僅是「出身寒微」……

太祖皇帝,不知父母,不知故土。

他自懂事起便是姜家的小家僕,和尋常家僕們比起來,雖生得俊朗些,頭腦靈活些,可縱然如此,若非後來時局大亂,他最大的造化,想來也不過是領個體面的管事或莊頭差事,頂天了也就是積攢些本錢,跟著大晉商們出門行商……

無論如何,都不會和姜家如珍似寶的十一小姐生出糾葛。

姜氏一族行十一的小姐,太祖皇帝三歲時被姜家收留那年,族長夫人生的小姐。

和比姜家更顯貴的、長安殷家的大公子定了親的,十一小姐。

倘若那年不是十一小姐恰好出生,姜族長大概就不會出于給幼女積福的想法收留太祖皇帝。

太祖皇帝大概就餓死在姜家門口了。

和他餓死在逃荒途中的父母親人一樣。

後來,天下逐漸地亂了,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姜家亦難免遭難。

姜家離散那一年,太祖皇帝十五歲。

十五歲的少年離開姜家時,身邊帶著姜家的十一小姐,如今早已無人知曉,那是姜族長或族長夫人的托付,還是少年的報恩之舉。

亦或是,如同某些大膽的話本子里揣測的那般,是太祖皇帝畢生唯一的少年情意……

話本子罷了,當不得真。

太祖皇帝稱帝時春秋正盛,後來,他納了無數妃嬪,和那些妃嬪生了很多兒女……

而姜皇後,自早年頭胎小產身子受損後,終生再無子嗣。

倘若昔年果有少年情意,那太祖皇帝後來的所作所為便難免顯得薄幸……

據傳,太祖皇帝盡管面上頗為敬重姜皇後,卻甚少留宿中宮;

據傳,大周第二位皇帝成帝之母、出身英國公府的章敬太後生性潑辣,為妃時屢次三番挑釁姜皇後,太祖皇帝卻少有申斥……

據傳,姜皇後歿的那晚,太祖皇帝寢殿里有三女共伺……

所以,盡管天家素來有意宣揚太祖帝後「共患難、同榮華」的深情……

可……

太祖帝後,「共患難」是真,「同榮華」也是真,至于深情麼……

見仁見智。

其實,即便不是出于「深情」,而是出于「恩情」,太祖皇帝也不該對姜皇後若斯……

這「恩情」,既有姜家的救命之恩,也有姜皇後的襄助之恩……

且不說姜皇後勸降殷將軍……

便是今日大朝會上容皇後提及的「伴讀兵書」,亦是大恩。

父母雙亡的逃難孤童、姜家收留的家僕,太祖皇帝雖生來智勇過人,可從軍之初,他並不識字……

所以,姜皇後之于太祖皇帝,是伴讀兵書,也是說文解字。

大周的江山,是太祖皇帝打下的江山。

也是姜皇後陪著太祖皇帝,打下的江山。

只是,事實固然如此,可史書民議對此歷來諱墨如深。

有哪個男人,樂于被人議論乃是受惠于妻子方才成功?

今日,這段天家最不願臣民提及的往事,被容皇後在大朝會上公然提及。

百官色變,龍椅上的皇帝卻神色依舊淡然。

百官便只能惴惴地繼續听容皇後的驚世駭俗之言。

皇後道︰「姜後有才,內助太祖,方有大周江山,方有在座諸君。」

「所以,本宮以為,姜皇後之訓應為,女子無才固然是德,女子有才更是德!」

「正如民諺所雲,妻賢旺三代,妻蠢毀滿門!」

「諸位大人,想必亦有所體會!」

妻賢旺三代,妻蠢毀滿門……

滿朝文武聞言皆露出了若有所思的深情。

妻子通情達理、家宅祥和的,深以為然,妻子愚不可及、子孫不肖、後宅烏煙瘴氣的,更深以為然……

似乎,的確是這麼個道理的……

皇後看了看眾人的神色,繼續道︰「諸位大人,你們是閣老、御史、六部要員、將兵之帥,你們握重權、享榮華,也期望你們的兒孫長進、延續家門榮光……」

「可你們的兒孫是否長進,不僅取決于你們積累的家業、你們的言傳身教以及你們延請的名師,也取決于他們的母親、妻子,取件于她們是否德能配位,取決于她們對你們的兒孫和你們的家族,形成的究竟是助力還是拖累……」

「為將為相之人,必有堪與之配的妻子!」

「每一個女子都會成長為妻子、母親,女子微不足道,可一個家族的未來很重要!」

「故,為江山萬代計,實應長女子之見識、增女子之心智,試究其法,唯行女學耳!」

「設女學、倡女學,刻不容緩、功在千秋!」

皇後語罷,先一絲不苟地向皇帝謝恩「謝陛下允臣妾妄言」,然後平靜地看向群臣。

宣政殿里,群臣大震,久久無語。

就連素來泰然自若的皇帝面上也微微動容。

牆邊的史官顫抖著手,努力記錄著這一日的大朝會。

可是,如何錄得全呢?

皇後的絕代容光與獨對百官的泰然,皇後話語的奇特與力量,百官的驚愕與折服……

這一日的大朝會,意味著大周官辦女學之始,對周朝和後世都造成了深遠影響,而容皇後在大朝會上說的話,從墨跡轉變為鉛字,在無數人口中流傳,經久不息。

光陰翻過史冊,那一頁,是容皇後一生中至為榮耀的高光時刻。

也是她一生中,最後的高光時刻。

頂點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