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4章 王氏淵源

作者︰阿倫先生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王氏精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王氏在延續,不斷地開枝散葉。

王崇最後因王莽篡位建立新朝而遇害,之後王氏又是沉寂一段時間,王氏家族真正成為士族其實源于王戎和王衍兩人的活動。

王戎是三國末期竹林七賢之一,他們兄弟倒是盡情釋放了貪婪和邪惡因素,為王氏過渡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東晉初年的政治軍事格局倒與王衍有很大關系,王衍對西晉末年的局勢並不看好,于是便想「狡兔三窟」之計,以確保瑯琊王氏的安全,他安排王導去瑯琊王司馬睿那經營東南,王羲之的父親王曠在北方,而王敦則掌控兵權在荊州一帶。

三窟之中只有王曠在北方失敗,而王導和王敦兩人則完全掌控了東晉初年政軍大權,出現了「王與司馬共天下」的局面。

至于太原王氏,他們長期沉寂,一直到漢末司徒王允的出現,不過王允在殺掉董卓後,被反撲的董卓下屬給抄家滅族,只剩下兩個佷子逃了出來,他的佷子在漢末三國時期也很有名,可惜後來又一次站錯隊,再一次被抄家滅族,也就說王允這一支人脈基本上結束了。

不過王威的後代另一支在西晉時期開始活躍起來,東晉時期這支王氏雖然不如同宗的瑯邪王氏,卻也曾一度興盛。

王曠在北方政治上雖然失敗但是家族發展上毫不遜色,其第二子王羲之幼習書法,由父王曠、叔父王廙啟蒙,早年又從衛夫人衛爍學書,之後師承鐘繇,志存高遠,富于創造。

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腳下盤泥,依樣畫著葫蘆,而是要運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為我服務,不拘泥于古人,不背乎今,他把平生博覽所得秦漢篆隸的各種不同筆法妙用,悉數融入于真行草體中去,遂形成了他那個時代最佳體勢,推陳出新,更為後代開闢了新的天地。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為歷代書法家所敬仰,被譽作「天下第一行書」,他也被譽為書聖,其子王獻之亦是一代出名的書法家,其他子也是出相入仕,家族一度繁榮。

又是悠悠幾百年,王氏也是幾度沉浮,精血流傳在世俗中淬煉和沉澱,唐朝時期的瑯琊王氏,因社會形勢的變化,家族優勢不再,瑯琊王氏後人憑借家學傳承,多以科舉入仕,或聯姻帝室、名族,曾一度顯赫。

瑯琊王氏在漢唐間擔任宰相者共有104人,可謂「公侯世及,宰輔相因」,著名詩人王瀚、王昌齡、王之渙也是名不見經傳的王氏一支。

但人界唐朝統治者采取了推行科舉制、編修《氏族志》等打擊門閥制度的一系列措施,使瑯琊王氏的個別分支僅可以維持中等士族的地位,其他分支則與庶民無異,唐朝劉禹錫作《烏衣巷》,感慨滄海桑田,人生多變,恰切的描述了瑯琊王氏家族的零落狀態,」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時光冉冉到了宋代,王氏子孫王安石一度耀眼,做為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先是登楊寘榜進士第四名,歷任揚州簽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十分顯著。

之後進階宰相主持變法,也稱王安石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罷相,一年後,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病逝于鐘山之後被追贈為太傅。

王安石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學創作和政治活動密切地聯系起來,強調文學的作用首先在于為社會服務,強調文章的現實功能和社會效果,主張文道合一,他的散文大致貫徹了他的文學主張,揭露時弊、反映社會矛盾,具有較濃厚的進步色彩,推動了歷史進程。

大江東去浪淘盡,一時多少王氏豪杰!王氏家族精英無不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在人界書寫著波瀾壯闊。

又是無數時光流逝,王氏進入了人界的明代,王華生了兒子王守仁又名王陽明。

王守仁因凝結了崢嶸子三次傳世精血的淬煉精華,出身不凡,天生有特殊的氣質,他的母親懷孕十四個月才分娩,在他誕生之前,他的祖母夢見天神衣緋玉,雲中鼓吹,抱一赤子,從天而降,祖父遂為他取名為「雲」,並給他居住的地方起名為「瑞雲樓」。

王守仁5歲仍不會說話,但已能默記祖父所讀過的書,有一高僧過其家,模著他的頭說「好個孩兒,可惜道破。」祖父于是根據《論語‧衛靈公》所雲「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為他改名為「守仁」,隨後他就開口說話了。

他的父親王華喜愛紹興的山水,舉家離開余姚,移居紹興,幼年的王守仁,有著良好的家世,也因此擁有一個非常優越的學習環境。

王守仁十二歲時正式就讀師塾,十三歲,母親鄭氏去世,幼年失恃,這對他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挫折,但他年少有為,志存高遠,心思不同于常人。

一次與塾師先生討論何為天下最要緊之事,他就不同凡俗,認為「科舉並非第一等要緊事」,天下最要緊的是讀書做一個聖賢的人。

當時國家朝政腐敗,義軍四起,英宗正統年間,英宗被蒙古瓦剌部所俘,這件事情在王守仁幼小的心中投下了巨大的陰影,他發誓一定要學好兵法,為國效忠,十五歲時就屢次上書皇帝,獻策平定農民起義,未有結果。同年,他出游居庸關、山海關一月之久,縱觀塞外,那時已經有經略四方之志。

王守仁十七歲時,他到南昌與諸養和之女諸氏成婚,可在結婚的當天,大家都找不到他,原來這天他閑逛中遇見一道士在那里打坐,他就向道士請教,道士給他講了一回養生術,他便與道士相對靜坐忘歸,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去。

十八歲時,與夫人諸氏返回余姚,船過廣信,王守仁拜謁婁諒,婁諒向他講授「格物致知」之學,王守仁甚喜,之後他遍讀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謂「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學說。

為了實踐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決心窮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麼都沒有發現,人卻因此病倒,從此,王守仁對「格物」學說產生了極大的懷疑,這次的「守仁格竹」倒是在人界流傳了下去。

王守仁第一次參加浙江鄉試中舉,其後學業大有長進,但他越來越喜歡談論軍事,並且很會射箭,百發百中。

二十二歲時考進士不中,內閣首輔李東陽對其笑道︰「你這次雖然不中狀元,下一次科舉必定會中狀元,試一試為下一次科舉作個狀元賦。」王守仁拿起筆就完成了,朝堂上的元老們都很驚奇他的天賦才能,嫉妒他的人就開始議論說,這個年輕人如狀元及第,必然是目中無人。

王守仁二十五歲再次參考科舉,再次落第,他的狀元父親王華開導他說,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但他笑道︰「你們以不登第為恥,我以不登第卻為之懊惱為恥」。

二十八歲的他參加禮部會試,因考試出色,舉南宮第二人,賜二甲進士第七人,觀政工部,出治葬前威寧伯王越,回朝上疏論西北邊疆防備等八事,隨後授刑部主事,在江北等地決斷囚獄,隨後因病請求歸鄉,後起用授兵部武選司主事。

明武宗正德元年冬,宦官劉瑾擅政,並逮捕南京給事中御史戴銑等二十余人,王守仁上疏論救,而觸怒劉瑾,被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當龍場驛棧驛丞,同時,他的父親王華也被趕出北京,調任南京吏部尚書。

路途中,王守仁被劉瑾派人追殺,偽造跳水自盡躲過一劫,逃過追殺的王守仁暗中到南京面見父親王華,王華對他說︰「既然朝廷委命于你,就有責任在身,你還是上任去吧。」隨後他踏上路途,來到貴州龍場,「萬山叢薄,苗僚雜居」,龍場在當時還是未開化的地區。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