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7章 主考官

大閱兵之後不久,萬眾矚目的秋闈隨即拉開了帷幕,秋闈的重頭戲便是開封府等三京的主考官人選。

如今的強漢朝,延續了大周的三京制度,即北京大名府,東京開封府,西京河南府。

這三京采取的是直轄體制,其長官的地位,遠遠高于其余的諸府。並且,主持這三京州試的主考官,照例由朝廷直接任命。

在大周的時候,這三京的主考官人選,都由政事堂的相公們,集體商議並決定。

只是,李中易非常重視教育考試和選拔人才,所以,就把此事發交內閣、政事堂、六部九卿,以及翰林學士院集體公議。

然而,文臣們最重視的便是科舉取士的選拔之權,都想自己作考官或由自己的門生充當考官。

這麼一來,李中易擴大商議範圍的後果是,這三京的主考官人選,全部難產了。

令人大跌眼鏡的是,看似異常團結的文臣集團,在此緊要關頭,卻以矛盾重重的狀態,呈現于李中易的面前。

李中易對于州試的主考官,其實抱著沒所謂的態度,這也和本朝執行大周的科舉制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按照大周的制度,讀書人通過了縣試之後,就是當期秀才,通過了州試之後,就是當期舉人。

然而,和明清時期的秀才和舉人享有極大特權不同,本朝的舉人如果無法中進士做官,下次還需要參加縣試,並再次通過了州試,才有資格參加禮部主持的省試。

也就是說,所謂的舉人,只要沒中進士,就不過是個虛頭巴腦的,對讀書人的尊稱罷了,並無實質性的特權。

舉行了這麼多年的科舉考試制度,李中易即使想要改革,也不會在縣試和州試上面做文章,而肯定是在殿試之際。

邏輯其實很清楚,現在就作出重大改革的話,符合李中易的條件人才,其實依然遠遠不足。

更重要的是,全天下的讀書人,讀了十幾年的四書五經,也鑽研了多年的詩詞歌賦。李中易如果突然宣布不考四書五經和詩詞歌賦了,就等于是斷了廣大讀書人的上進之路和未來的希望,肯定會出大事的。

內閣中,李瓊和折從阮都是武臣出身,原本就對科舉之事沒啥興趣,他們倆不約而同的緘口不言。

真正鬧矛盾的閣臣,其實是劉金山和孔昆。劉金山的主張,一言以蔽之,不能獨重進士科。

孔昆是聖人的苗裔,又是知名的大儒,他自然以維護儒學的統治地位為己任,不遺余力的打壓明經、明算、明法、明數等雜科在科舉中的地位。

李中易得知了劉金山和孔昆的立場之後,不由暗自嘆息不已,俗話說的好,決定腦袋,此言果非虛妄!

劉金山出身于小吏,他自然清楚,在小吏之中,其實有很多精通治國理政的人才。

然而,歷朝歷代,只要走上了正軌之後,都會剝奪小吏參加科舉的權利。其結果是,官昏于其上,看不到希望的小吏貪于其下,把官場搞得烏煙瘴氣,每況愈下。

孔昆是著名的大儒,他平生的所學,都集中于四書五經和詩詞歌賦之上,朝廷突然不考這些了,豈不是要了他的老命?

李中易看得很清楚,劉、孔之爭,涉及到了獨尊儒術的基本國策之爭,不可能靠爭吵,吵出任何有意義的好結果。

時間一天天的拖了過去,眼看著距離秋闈的時間,僅僅剩下兩個月了,實在拖不下去了,孔昆和劉金山只得恭請李中易聖裁。

李中易和文臣集團的關系原本就不近,他的夾袋里,也拿不出合適人選。

「咳,既然你們倆都想讓朕說話,那就干脆抽簽決定吧。」李中易不想摻合尊儒,還是弱儒的爭吵,索性提出了一個看似荒謬,卻極其公平、公正和公開的意見。

劉金山和孔昆當場傻了眼,朝廷掄才大典的主考官,居然要靠抽簽來決定,這消息若是傳了出去,豈不是要被全天下讀書人的唾沫淹死麼?

直到現在,劉金山和孔昆方才意識到,李中易根本就不能算作是讀書人。

別的且不去說它了,單單是李中易主政之後,便停了經筵日講的制度。原因其實很簡單,他雖然讀過一段時間的四書五經,經史等學術上的造詣,卻是出了名的差勁。

唉,臣鬧于下,主昏于上,這是折從阮最直觀的感受!

李瓊卻覺得,抽簽的制度,又何嘗不是解套的良方呢?反正,李中易是貨真價實的馬上天子!

李中易出了損招之後,劉金山和孔昆都知道,不能再爭吵下去了,否則,真搞出抽簽的把戲來,他們還怎麼做人?

見劉金山和孔昆都不吵架了,李中易不由微微一笑,小樣的,接著吵啊,繼續往大里吵啊,怎麼不吵架了呢?

最終,在李中易的主持之下,采取了別出心裁的做法,即,李中易、劉金山和孔昆,各指定一人充當三京的主考官,總算是解決了巨大的爭議。

確定了主考官之後,緊接著就是整個朝廷最大的大事,李中易正式登基稱帝的大典。

以李中易的本性,隨便選個黃道吉日,召集群臣觀禮,然後大吃大喝並大賞賜一番,也就完事了。

然而,新君登基,實在是儒門弟子們,特別看重的政權轉移的重頭戲。內閣的四位相公,原本是四種不同的路數,如今卻都贊同大肆的操辦一番。

「內藏庫已經快空了,統一戰爭即將全面展開,我實在是沒錢了。」

李中易擔心內閣的相公們盯上他的私庫,便主動出擊,提前打了預防針。

還真讓李中易猜對了,內閣的相公們都把主意,打到了缽滿盆滿的內藏庫上。只是,李中易搶先發了話,倒讓大家不好意思當面逼迫太甚。

「朕一向崇尚節儉,登基之典,沒必要搞得太過于奢華。」李中易說的是真心話,國家剛剛易鼎不久,各個方面都需要用錢,確實需要省著點花錢。

「皇上乃天下之主,登基之禮如若過簡,恐怕會令化外之國恥笑。」孔昆接著說,「朝廷如今雖然財政不寬裕,拿幾百萬貫出來的余地,還是有的吧?」

李中易暗暗好笑,內閣的四位相公,都不是理財高手,對于朝廷的花銷也並不是特別的清楚。

類似花大錢的事情,涉及到開源節流以及拆東補西,只有問三司使黃景勝,才可能知道準確的數字。

ps︰求賞保底的月票,賜予司空加油碼字的動力。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