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4章 步軍小學堂

「諸位,我天朝固然地大物博,人杰地靈,然而,資源永遠是有限的……一言以蔽之,若想本族百姓全都過上好日子,那就只能讓別的民族,過上只能吃飽的好日子……」

李中易在課堂上,極力鼓動殖民海外的若干種好處,同時,他也闡述清楚了,所謂的好日子,都是相對而言的概念。

「傳統的征服,都是從陸地上開始的。然而,打仗就是打後勤的概念,想必諸位已經有了深刻的認識。那麼,就常理而言,海路運輸和內河運輸,才是成本最低,效率卻最高的征服方式……」

李中易授課的內容,五花八門,主要是圍繞著海陸並進的征服而展開。

「利用水師運送大規模的兵力,去海外征服別國,首要的問題便是,海上的氣候規律,以及合適登陸地點的選擇……」

堂堂帝國皇帝,親自給講武堂的學員們授課,由此可見,皇帝本人的對于軍事力量的高度重視。

下課後,李中易給學員們留了作業,淺論登陸地點的選擇及其優劣。

授完課後,李中易回到山長公事廳內,按照既往的習慣,找來幾名學員談話。

李中易喜歡找學員談話,談的內容天南海北,無所不包。通過談話,李中易可以敏銳的掌握學員的動態,以及從側面了解教官們的情況。

作為帝國目前最高等級的軍事學府,李中易對講武堂建設情況,傾注了大量的心血。

「吾意從開封城開始,逐步建立起‘步軍小學堂’,不知道諸位意下如何?」

李中易和學員們談過話後,又找了幾位資深的教官來,和他們一起商議每州設立一所步軍小學堂和步軍中學堂的想法。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才既難得,又很容易浪費……」李中易開宗明義的闡述清楚了步軍小學堂和中學堂的重要意義,「科教興國,重在教育的基礎是否牢固。目前,各地的讀書人,實在是太少了,窮人們根本沒辦法讓孩子們讀書……」

「等國家統一之後,大軍的數量勢必會有所裁減,那麼,優秀的軍事人才,完全可以轉職去各地步軍中、小學堂……」

李中易的此言一出,立即引起了大家的共鳴,並贏得滿堂喝彩。

按照李中易一直灌輸的殖民理念,國家統一之後,並不能刀槍入庫,馬放南山,而應該持續性的培養本民族的尚武精神。

只注重武力,卻忽視了精神領域的教育,很容易出現太阿倒持,反噬其主的逆局。

就目前的國力而言,要想普及全民教育,難度不是一般的大。

畢竟,儒學已經盛行了上千年,只要是讀書人,都會或多或少受儒家學派的影響。

更重要的是,達官貴人之家,積累了很多年的教育優勢,也都集中于儒學的基礎之上。

李中易故意另闢蹊徑,暫時不動儒學的基礎之上,打著培養軍事人才的幌子,干的卻是普及窮人教育的驚天之舉。

讓窮人家的孩子也普遍讀得起書,這絕對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創舉!

藏在步軍小學堂和中學堂背後的,其實是李中易陽謀︰從中學堂學成畢業的學員,完全可以承擔起,教育小學堂學子們的重任。

按照李中易的既定規劃,每縣設立兩所小學堂,大約會在十年內全面普及開來。

若是海外殖民順利的話,解決了庶民吃飯的問題後,每村設立一所小學堂,將在三十年內變成現實。

論人口,中國和印度大致相仿,然而,印度的發展情況,遠不如中國這麼迅速。

其中的原因有很多種,李中易認為,現代教育的普及程度,決定了人口紅利的真實有效。

與此同時,薛太妃終究還是面子薄,頂著巨大的壓力,接見了趙家的杜太君。

杜太君一見到薛太妃,馬上跪地不起,哭著說︰「臣妾叩見娘娘,求娘娘替臣妾作主……」

薛太妃一邊听,一邊暗暗嘆息不已,早知今日的磨難,當初怎麼不知道家教再嚴上幾分呢?

薛太妃的年紀,其實只比杜太君小那麼幾歲而已,然而,薛太妃保養得真是到位,至今都是滿頭的烏絲,沒有一根白發。

反觀杜太君,滿頭的白發,竟然找不出一絲黑發的蹤影。一夜愁白頭,固然有些夸張,但是,杜太君是真心急紅了眼。

「快別哭了,喜慶的日子快到了,哭狠了,晦氣!」薛太妃的一席話,提醒了杜太君,再過三個月,就是李中易正式登基做皇帝的大好日子。

杜太君慌忙收住了淚,由著女官扶她坐到了錦凳上,唐蜀衣親自上了茶。

「使不得,這怎麼使得,娘娘是何等尊貴的身份,臣妾……」杜太君慌忙起身,就想再次下跪。

唐蜀衣抬手扶住了杜太君,溫和的說︰「太君且坐,咱們兩家有舊,交情也深,有什麼話都好說的。」

薛太妃含笑望著唐蜀衣,這麼多年的歷練下來,唐蜀衣也已經學會了虛與委蛇的技巧。

「杜太君,咱們都是女流之輩,今日只敘舊誼,莫談國事。」薛太妃一張嘴就把杜太君想說的話,全部堵在了喉頭。

然而,杜太君心里明白,這一次薛太妃放她進了府,恐怕已經是最後的一次機會了,有些話哪怕不該說,也必須借此機會全部說完。

「不瞞娘娘,臣妾琢磨著將功折罪……」杜太君倒是豁達的狠,她打算以全部的身家,只換趙家兄弟倆的一條命。

薛太妃只是傾听,卻絕不表態,無論她說啥,最終都是給李中易添亂。

至于唐蜀衣,她就更沒有立場插手男人們之間的事情,自然也不可能發話了。

一直都是杜太君在說話,而薛太妃和唐蜀衣則始終保持著傾听的姿態,只帶來了耳朵,卻沒有帶嘴巴。

杜太君心里也有數,她所說的拿全副家底,換趙家兄弟倆的命,其實是個偽命題。

以李中易喜歡抄家的脾氣而言,他若不是高抬了貴手,老趙家的那點家財,其實早就應該被充了公。

可是,落難之人,除了把自尊心貶入塵埃之外,再無旁的籌碼,可以打動人心。

實際上,李中易比誰都清楚,雖然趙老二沒有直接參與謀逆,卻是最大的幕後推手。

目前的僵局是,趙老二下了一招妙棋,他主動綁了趙老三來登門謝罪,這就給李中易出了個大難題。

此前,薛太妃也問過李中易關于趙家兄弟的事,李中易因為沒有想好,所以只是含糊的略過了。

如今,既然杜太君上門來請了罪,薛太妃總要給個態度吧?

薛太妃想了想,說︰「只要我在,總不至于教老太君有家不能歸的。」這已經是最大的底線了。

如果,杜太君還不滿意,薛太妃就真的沒啥辦法了。

杜太君听罷之後,暗暗松了口氣,只要不是抄空了家底,就等于是留下了青山,總有翻身的那一天。

換了三次茶後,杜太君終于起身告辭,薛太妃趕忙吩咐唐蜀衣︰「你替我送一送杜太君。」

李中易雖然人在講武堂內,家里的動靜卻是了如指掌。實際上,薛太妃在接見杜太君之前,給李中易通過氣。

李中易同意了之後,這才有了杜太君當面訴苦的那一出大戲,結果,薛太妃的立場就有些尷尬了。

趙家兄弟倆已經捏在了李中易的手心里,李中易只是關著他們倆而已,既不派人審訊,也不放人。

就現實的威脅而言,現在的趙家兄弟,對于李中易而言,不過是兩只小螞蟻罷了,根本不可能翻得起大浪來。

李中易知道陳橋兵變和黃袍加身的典故由來,但是,時空和實力背景,已經和當初迥然不同了。

如今的朝廷禁軍,已經完全掌握在了李中易的手里,趙老二和所謂義社十兄弟的實力,遠遠不如李中易這麼強大。

李中易之所以要折騰下趙家兄弟,核心是,趙老二實在是太過于狡猾了。

誰都沒有料到,趙老二居然會在千鈞一發之際,親自綁了趙老三,登李中易的門請罪。

這就等于是,切斷了李中易從石守信株連到趙家兄弟的聯系,你說可恨不可恨?

李中易的心里窩著火,一直沒有發泄出來,趙家兄弟倆的小日子,自然也就非常的難過了。

這個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死刑,而是死刑執行之前的煎熬和難耐!

李中易的這一手拖字訣,趙匡胤的確也沒有料到,要說心里不慌亂,那是騙鬼的!

晚上開飯的時候,李中易背著手,這里走一走,那里看一看。目的只有一個,給所有人以威懾,看誰敢違反條令的亂來?

在講武堂內,每一粒糧食都不容浪費,這不僅僅是條令,也已經是所有人的共識。

在講武堂內吃過晚飯後,李中易和往常一樣,領著張三正和高強,正打算溜達到炮兵科那邊的宿舍里去轉一轉,卻見李延清急匆匆的趕來。

李中易頓時有了一種不佳的預感,果然,李延清湊過來小聲稟報過後,真的出了大事!

ps︰兌現承諾,加更送上了,求賞月票鼓勵鼓勵!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