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5章 打棒子的草谷

李家軍雖然兵精,戰兵卻僅有三萬余,顯然不可能采取圍三闕一的策略,只能把主力部隊擺在開京的南門外。

緊接著,李勇麾下的騎兵營中,三個黨項族騎兵為主的千騎營,就被撒了出去,繞著開京轉圈兒。

騎兵營另外七支由漢軍組成的骨干騎兵隊伍,跟在李中易的中軍大營附近,充當應急的機動總預備隊。

李中易作出這種安排,其實非常符合黨項人的游牧本性,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能撈一票是一票,只要阻斷了開京和外界的書信聯系以及輜重補給,便是大功一件。

由于李家步軍的強悍戰力,李勇麾下的騎兵營,此前從未承擔過攻堅破銳的工作。一般情況下,都是步軍打開了缺口之後,再讓騎兵沖上去擴大戰果。

李中易把擅長狼群戰術的黨項人李勇放了出去,其實也正合黨項人的心意,李勇的騎兵營起初幾乎全是黨項一族。

經過這麼些年的擴充和稀釋,騎兵營里漢軍的數量,已經對黨項一族形成了壓倒習慣的多數。

李勇心里很清楚,以漢軍為主的騎兵隊伍,才是必然的趨勢,盡管他心里也有些小不爽,倒也完全可以理解。畢竟,李中易對李勇十分的信任,一直命他統領騎兵營。

在整個中原地區,各個藩鎮之中,還從未有過異族將領,率領一軍的先例。

據李勇所知,拓拔彝殷投靠了契丹人之後,契丹人不僅沒給他重整旗鼓的機會,反而順勢把拓拔老頭僅存的一點實力,也給吃干抹淨,連一點殘渣都沒有剩下。

相對而言,李中易這個主公的心胸,倒是異常之寬廣,並未因漢軍騎兵力量的茁壯成長,便對李勇棄而不用。

盡管李中易從未明言,但李勇因為異族將領的身份,身份格外的敏感,由不得他不多想幾層。

惟才是舉,用才亦用德,德才不能兼顧的時候,盡量用其所長!

用人要疑,也不能不疑,但是疑人要用,餃接的紐帶便是森嚴的制度和規矩,這便是李勇暗中體察到的李中易的用人規律。

「稟報指揮使,撒出去的哨探發現了一隊高麗人,大約五十余人,有弓十張,馬一匹,刀三十余柄,隨行的有牛車,估模著車廂內有女眷。」哨探隊正拍馬趕到李勇的身前,大聲稟報了附近的敵情。

李勇滿意的點了點頭,主公他老人家獨創的哨探營制度,實在是妙用無比。

哨探,就好比大軍的眼楮一般,遠遠的便可發現潛在的威脅。同時,反打契丹人草谷的時候,又可以精確的介定獵物是否值得出手?

「傳我的令,三個千騎隊分由千騎長和副千騎長率領,各帶五百兵馬,四下游擊。」李勇對于打草谷之類的好買賣,一向抱著寧可錯搶五千,絕不放過一個的原則,這家伙有句掛在嘴邊的口頭禪,有便宜不佔那是王八蛋。

其實,最後這句話是李中易很早以前說過的經典名言,被李勇這小子給學了去。

李勇的命令下達之後,軍號官隨即吹響了嘹亮的銅號,分兵打草谷的訊息,很快傳遞了出去。

如今的騎兵營里,即使是黨項人為主的各級軍官,除了會說一口流利的中原官話之外,也都被選拔入講武堂學習,經過考核後,方有資格就任現職。

騎兵營鎮撫使錢書德並沒有干預李勇的軍事行動,他只是默默的坐在馬背,手拿單筒望遠鏡,不時的觀察一遍四周的動靜。

錢書德和李勇一起搭檔的時間,超過了五年之久,彼此都非常了解對方的脾氣和秉性。

臨戰之時,身為軍事主官的李勇,擁有絕對的軍事指揮權,並承擔相應的責任,這已經寫入軍法條例之中的明文規定。

只不過,李勇雖然擁有軍事決策權,此時此刻,他身邊的護衛卻都是錢書德直接管轄的牙兵都成員。

這也就是說,李勇可以指揮上萬的騎兵作戰,他的人身安全卻掌握在了錢書德的手上。

不客氣的說,只要李勇存了異心,打算圖謀不軌,只須錢書德暗中丟個眼神,他的腦袋絕對會搬家,沒有任何意外的可能性。

李勇的馬術再高明,快得過錢書德手下那些神臂弩手的射擊速度麼,答案絕對是否定的!

自從晚唐以降,各個藩鎮的武夫擁兵自重頻頻作亂,他們更換皇帝的頻率快如閃電,簡直令人目不暇接。

從創立河池鄉軍之日起,李中易就不打算重走兩宋時代重文抑武的險些被滅族的悲慘老路,軍事和政務不可偏廢,才是長治久安之正道!

秉承著兵權必須制衡的基本原則,李中易利用鎮撫和軍法這兩大系統,刻意給有本錢犯上作亂的軍頭們,牢牢的套上籠頭,令其不敢輕舉妄動。

分兵之後,李勇在錢書德的「陪同」之下,領著五百多名精銳騎兵,縱馬沖向哨探發現的肥肉。

部下們都在忙活著,身為主帥的李中易卻悠閑的坐在中軍帥帳內喝茶,彩嬌乖巧的蹲身替他捶腿,葉曉蘭則守在水爐的旁邊,隨時隨地準備替主子沏茶。

自從周太祖登基之後,有鑒于晚唐以來,軍閥們換皇帝比吃頓早餐還容易,便存了重文抑武的心思。

到了世宗朝,先帝更是格外的優遇宰相,禮法上的規矩格外能夠道盡其中三昧︰宰相者,禮絕百僚,面君有座。

如果,李中易只是領兵大將的身份,僅僅身邊攜帶女子這一條,便可讓他身敗名裂。

可問題是,李中易乃是正兒八經的先帝托孤八相之一,享受的也是宰相級別的超級優厚待遇。

別說李中易身邊只是帶著幾個女人伺候著,就算是干了更加出格的事情,只要不是謀反,朝中的小皇帝和符太後也必須捏著鼻子認了。

原本是朝廷刻意重文抑武的制約手段,到了李中易這個通吃政軍兩界的兩棲巨頭身上,反成了可笑的大BUG,實在是世事難料啊。

此時的高麗國王宮內,趕來勤王的將領們從滿月台下登上高階,聚集于正殿之中,正吵鬧個不休。

身為高麗新王的王,雖然高坐于王座之上,卻被聚集在面前的一大群勤王將領們,吵得頭暈腦漲,沒有片刻的安寧。

王,字長民,他是高麗國主王昭的嫡長子,母為大穆王後皇甫氏。

此前,王昭被李中易軟硬兼施的弄去了開封常駐之後,原本安排的是王昭的胞弟王貞監國,由金子南掌握實權秉政。

可是,由于李中易的需索過甚,令高麗人苦不堪言。于是,不堪被壓迫的高麗國豪族和權貴們,暗中勾結在了一起,利用金子南去郊外別莊偷會貴婦的漏洞,聯絡了高麗六軍中的「正義」將領,一舉反正成功,並擁立王為新主。

自從王登位之後,就沒有過上一天的舒心日子,原因其實很簡單,他們趕走了金子南,又斷了個李中易的供奉,以李中易的貪婪成性,豈有不報復之理?

可問題是,金子南雖然是個混球,卻是個膽子惜命的家伙,由于擔心軍隊不穩,金子南刻意在高麗六軍二衛之中,疊床架屋的安排了好些級別相同,卻又互不統屬的各級將領。

高麗豪族和權貴們的造反很成功,不僅宰了王貞,更趕走了金子南。

反正的義舉十分順利,可是,權力分配的時候,由于將領們此前互不統屬,就面臨了誰主誰從的分贓難題。

王為了坐穩王位,更為了保住小命,索性下詔,命各地的豪族帶兵進開京勤王。

這本是王的一招妙棋,十分有利于稀釋六軍二衛諸將的兵權,而且理由光明正大,令人無法反駁。

誰曾想,地方上的豪族們蠢蠢欲動,都想從全新的體系之中分一杯羹。

在李中易故意按兵不動的放縱之下,高麗各地豪族們以為有機可乘,或許也是想抱團取暖,在短短的時間內,竟然聚集了三十萬兵馬,進入了開京。

俗話說得好,人少好分錢,人多好過年!

古語又雲︰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

如今的開京城中,恰好是僧多粥少的尷尬局面,各路勤王的兵馬入了城之後,便不管不顧的各自佔據了或大或小的地盤。

魚龍混雜的後果異常嚴重,誰都不想放棄到手的權力,直到目前為止,存放糧食的國庫,第十八次差點被搶劫一空。

王本是正統的高麗王位繼承人,從小就接受著接班人的特殊訓練,如果給他足夠的時間,倒是有把握慢慢的整頓清楚朝政,使大權歸于一人。

只可惜,李中易並沒有給王太多的時間,大周的王師都已經兵臨城下了,三十萬勤王大軍的最高指揮權,依然沒吵清楚。

這可如何是好呢?王面對吵吵嚷嚷的份亂局面,愁得吃不下飯睡不著覺,一夜之間,他的眉毛竟然變成了沒有半絲雜色的純白。

PS︰司空緊張的碼字中,至少還有一更,求月票的鼓勵!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