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5章 必須搶

由于身上的明光鎧實在太重,李中易在李雲瀟的幫助下,這才翻身坐上了「血殺」的背上。

「血殺」親昵的搖頭擺尾,時不時的打幾個響鼻,顯然,這頭價值十萬金的畜生,非常喜歡肅殺的戰場氣氛。

俗話說得好︰馬無夜草不肥。在火把的映射下,通體血紅的「血殺」,精神異常抖擻,渾身上下處處展示出使不完的猛勁兒。

當初,李中易搞到「血殺」,不過是想跑得更快一些,也更安全一些。

如今的形勢,早已和當年迥然,在數萬虎狼之師的保衛之下,只要不是中了十面埋伏,哪怕是十萬精銳契丹鐵騎,也難動李中易半根毫毛。

另外,由于竹娘看得死緊,絕對不允許李中易拍馬怒闖敵陣。如今,「血殺」能起的作用,也就變成了汗血寶馬的耀武揚威而已。

負責主持留守的宋雲祥,快步走到馬前,拱手說︰「請恕末將失禮之罪,您可要千萬保重自己個啊,絕不能以萬金之尊,輕涉險地。」

李中易含笑點了點頭,又有些無奈的指著竹娘,搖頭嘆息說︰「老宋啊,你就放心吧,有她這頭母老虎在,我就算是想提刀砍人,也是不可能的啊。」

宋雲祥轉過身子,沖著竹娘肅容抱拳,一本正經的說︰「有勞小主母,替我們大家伙,看牢了主公,危機時刻,您可帶人綁了主公。」

竹娘做夢都沒有料到,宋雲祥竟然敢當著這麼多人的面,說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話來,她一時間竟然不知如何回應。

這時,李雲瀟也跟在宋雲祥的後頭起哄,嚷嚷道︰「老宋說得一點沒錯,爺,我們李家軍數萬將士的身家性命,都系于您一身,可千萬不能以身犯險呀。」

李中易撇了撇嘴,他心里明白,自從近衛軍組建之後,他手下重將們的心思,越來越重。

道理是明擺著的,隨著基業的蓬勃發展,實力的逐漸壯大,李中易這個李家軍的靈魂人物,越來越突顯出重要性。

套句紅色年代的語錄︰大海航行靠舵手,用在此時的李中易身上,絲毫沒有違和感!

正是李中易建立了新軍,並且帶著泥腿子們,從勝利走向勝利,才有了今日李家軍蒸蒸日上的蓬勃勢頭。

也許,將來李中易掌權久了,昏庸了,會遭人厭。但現在的李中易,卻是李家軍不可或缺的決策者。

「好了,時辰不早了,咱們上路吧。」李中易沒有搭理宋雲祥和李雲瀟,扭頭吩咐一直看熱鬧的楊烈。

此次出兵,除了各軍抽出三千守榆關的部隊之外,包括近衛軍在內,李家軍可謂是精銳盡出。

再次奪取了榆關之後,李中易手上又多了兩萬匹戰馬,正好形成了一人雙馬的格局。

這麼一來,就和霍驃姚一樣,李中易手下的漢軍,也具備了高度的機動性。

經過數年的訓練和磨合,如果和契丹人比戰馬上的騎射功力,李家軍肯定遠遠不如。畢竟,契丹人從小就是在馬背上長大的民族,這個是先天性優勢,短期內無法彌平。

但是,由于李中易的高度重視,並且歷次戰役之中,李家軍總能繳獲不少的戰馬,在三千黨項騎兵教官的協助下,他的部下們幾乎個個會騎馬。

李家軍大部分的將士,也可以在馬上挽弓射箭,只是準頭嘛,就有些不好說了。

歸根到底,李家軍是一支以近、現代軍隊的組織性、紀律性和專業性為基礎,並以步軍為主,騎軍為輔的新興軍隊。

基于中原地區養馬成本巨大的現實,再加上李中易並未掌握到整個大周的實權,所以,以步軍為主,其實是李中易被迫作出的妥協。

當然了,訓練出十名步軍士兵的成本,才相當于一名馬軍士兵的開銷,哪怕是和契丹人一比一的交換,李中易也耗得起。

打仗不僅打的是錢糧,是戰斗力,還必須有個成本的概念。比較著名的例子是,英國的長弓手,其訓練以及裝備成本遠遠低于,身穿板甲、胯下高頭大馬的騎士們。

隨著李中易一聲令下,李家軍傾巢出動,以楊烈為先鋒,廖山河斷後,浩浩蕩蕩的開進,榆關以東的東京道大平原。

和以往的漢軍出塞迥然不同,李中易此次東出榆關,沿途還帶著征集來的船隊。

大軍行動講究的就是兵貴神速,如果帶著繳獲的物資和俘虜一起上路,勢必會嚴重影響大軍的機動力。

「爺,那些商人們原本都在暗中罵您,如今卻個個對您稱頌有加。」李雲瀟忍不住大發感慨。

李中易微微一笑,官府強行征用民間的船只和人力,還不給錢,這才是老百姓痛恨官府的根源。

別說現在的官府,就算是幾千年後的地方官府,也始終改不了喜歡亂拿老百姓錢財的壞毛病。

怎麼說呢,任何一級地方官府,只要沒有嚴格的權力約束機制,都有自我擴張權力的沖動。

李中易的搞法則大有不同,他雖然也利用權力征用了民船、商船和漁船,但是,他明確承諾,用契丹奴隸、馬、牛、羊,以及各種皮制品,給予充分的補貼。

俗話說得好,物以稀為貴,正中原缺馬,所以馬價一直居高不下。又因為中原禁止私自宰牛,所以,皮制品也是緊俏貨。

不夸張的說,在中原地區,皮制品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起到了硬通貨的作用。

所以,李中易的補償安排,大受商人們、漁民們的歡迎。

同時,針對商人們船載的貨物,李中易也定下了全面敞開易貨貿易的政策。具體的說,也就是商人們帶在船上的貨物,可以按照合理的估值,交換李中易搶來的各種物資,包括契丹奴隸和女人在內。

和這些小商人比起來,家大業大的李中易,可謂是大周第一豪商。無論是麻布,還是瓷器,李中易都擁有廣泛的銷售渠道。

商人逐利的心思,如果說李中易不懂,那麼,在這個時代里,就再無第二個人看得更清楚。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沿著渤海灣岸邊,蜂擁向北行駛的大小船只,恰好印證了這句老話。

「主公,咱們的將士們用血肉換來的好處,又何苦便宜了這些賤商呢?」廖山河有些不解的問李中易。

李中易微微翹起嘴角,笑道︰「無農不穩,無商不富,無工不強爾。」

見廖山河眨著一雙牛眼,一副懵懂的呆樣,李中易進一步解釋說︰「我且問你,我初來大周之時,靠什麼獲得陛下的賞識?」

「逍遙津的稅多…呃……」廖山河也許是察覺到了,揭了李中易以前從事賤業的傷疤,趕忙住了嘴。

李中易卻絲毫不在意他和商人們走得很近,形同自降身份的各種傳聞,淡淡的說︰「朝廷的稅多多的,這可是大好事啊。」

小農經濟最大的好處是,自給自足,方便官府控制人口的流動。弊端卻是,固步自封,不求上進。(未完待續。)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