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建德

作者︰雪山的河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很快,李世民建立的文學館就開始討論起時下最為急迫的一件大事——對竇建德如何處置。

李世民認為,天下初定,正需要安撫人心。竇建德還是應當留下性命,放歸河北,以安定河北的人心。

房玄齡素來以謀略見長,對此議題卻諱莫如深。

杜如晦則表示︰「殿下之用心,是為了安定天下。但就不知道陛下對此做何考慮。陛下是最看重君臣禮義的,竇建德的叛逆之舉恐怕非陛下所能容忍。」

李世民听後,陷入了長久的沉默。

……

要說這竇建德,實在是當時天下一等一的英雄豪杰,他是隋朝末年亂世之中最有器局的一方割據勢力。

唯一的缺憾,在于政治遠見的缺乏。但這絲毫也不影響他作為一個英雄的存在。

竇建德年輕的時候,以俠義之行聞名鄉里。

有個同鄉因為家里窮,沒辦法下葬去世的雙親,四處舉債而不得。竇建德當時在耕田,听說此事後,坐在自家田邊慨嘆了許久,于是把自家正在耕田的耕牛解下來,送給同鄉辦喪事。

有人在夜里潛入竇建德家中行竊,他平生最恨小偷,于是他躲在暗處,等小偷全部翻進院牆之後,他帶領自家兄弟,抄家伙見著就打,一連打死了三個。其他的小偷嚇得魂飛魄散,落荒而逃,即便死了同伴也不敢報官。

自此以後,竇建德家中再也沒有遭過賊。

楊廣東征高麗之時,竇建德應征入伍身為軍中伍長。

原本想要建功立業的他,因見楊廣好大喜功,草菅人命,心生不滿,遂辭兵歸農。

後來,天下大亂,加之他的家鄉遭遇了饑荒,竇建德就加入了高雞泊高士達反隋的隊伍,正式起兵反隋。

對于弱小的民間反隋力量來說,他們隨時都有可能被隋朝的軍隊就地撲殺。

高士達就因為太過輕敵,被隋朝將領楊義臣大敗擒殺。

竇建德被高士達收為義子,高士達死後,他令全軍披麻戴孝,為高士達發喪,繼續堅持反隋。

眾人見他志堅,紛紛相隨,竇建德的隊伍也越來越壯大。

在反隋的過程中,竇建德打過不少大勝仗,其中尤其以七里井之戰最為出名。

大業十三年七月,隋朝派出駐地在幽州的右翊衛將軍薛世雄領兵三萬,討伐竇建德。

大軍來到河間城南,在七里井扎營。

竇建德听說隋朝名將來攻,于是假裝逃跑,將自己的精兵埋伏在沼澤地里。

薛世雄尾追竇建德,中了伏兵,大敗而歸。

第二天,天降大霧,一丈之內不見人影。

竇建德親率一千人的敢死隊,前往七里井隋軍的營盤襲營。

由于霧氣太濃,兩軍無法辨認,新敗的隋軍心驚膽戰,以為竇建德率大軍前來劫營,于是紛紛逃散。

隋軍人數眾多,人馬奔走,自相踐踏,死傷不計。

竇建德大開殺戒,乘勢攻入中軍大帳,殺死了主將薛世雄。

自此,竇建德威名遠揚。大小反隋頭目都來歸附,竇建德又接連用兵,逐漸平定了河北。

之後,他又任用賢良治理河北,恢復了隋文帝時代的舊政策,輕傜薄賦,與民休息。

河北地區漸漸恢復了和平氣象。民眾為了感恩,紛紛在鄉里為他建廟造像。

只是,功業做大的竇建德漸漸失去了往日的銳氣,他雖立國大夏,卻自稱隋朝的臣子,守著河北過日子。

也不像以往那樣豁達開明,已經听不進勸諫,又愛听讒言,殺害了宋正本、王伏寶等一干文臣武將。

他的格局也就到此為止了。

最大的敗筆,就在于他不知天下所歸,出兵援救王世充。

……

李世民仔細衡量著竇建德生平以來的種種行為,覺得他出兵援助王世充是簡單的唇亡齒寒的道理,自救的成分要佔大半,絕非執意要與大唐作對。

因此,他上奏父皇李淵,請求留下竇建德性命,讓他回河北。

只是,奏本遲遲沒有回應。

來日,李淵下詔,將竇建德斬殺于長安街市。行刑後,李淵命大理寺監斬官宣讀詔書,公示天下︰「竇建德為民請命,雄起于河北,乃當世之偉丈夫。然其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不從竇融之故事,卻效隗囂、公孫述之輩,晚節不保,誠可悲也!念其為民請命,特許民間為其立廟造像。其余舊部,誠歸大唐者,既往不咎。」

竇建德臨死之時,故人張玄素前來為他送行。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李淵竟然奉張玄素為長者,並任命他為太子太傅。

眾人頗為不解。何以竇建德身死,而張玄素卻被奉為長者。

竇建德死訊傳至河北,其部將如驚弓之鳥,恰似望見杯弓蛇影之人。

李淵本心是希望他們入朝為官,給予他們重生的機會。

可夏王的身死,已經讓他們對大唐失去了信心。

武德四年七月十九日,竇建德故將範願、董康買、曹湛及高雅賢等人聚眾起事,攻克漳南縣。

他們佔卜以劉氏為主最為吉利,于是公推劉黑闥為首,正式起兵反唐。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