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3章 最好別瘋

就像張楠老家,在90年代中期撤縣設市之後,老百姓們突然發現不知道從哪一天開始,這全市範圍內只剩下個市區主街上的影劇院還在放電影。

鄉鎮的那些電影院在不知不覺中都空了下來,被挪作他用的有,關門養老鼠的也有。

就是從那時候開始,別說那些被撤並的小鄉鎮,就算是鎮區人口上萬的大型中心集鎮的人想看場電影,那也得跑去以前的縣城、如今的城區。

在那之前幾年,很多人就開始發現這錢越來越難賺,失去工作的也不少︰每天上班,會周六晚上去看場電影消遣調劑一下的人也越來越少,這就是張楠之前懷念的80年代愉快生活一去不復返、再也回不來!

隨著時間的推移,還有個現象更加讓人無意中回味起來不知道說些什麼︰那些經濟發展快的中心集鎮,原本輝煌過、曾經每晚熱熱鬧鬧的電影院連房子都不見了!

為啥?

全拆了造廠房、造小區,開發了。

輕松快樂舒緩的生活不見了,所有人都像參與白刃戰的勇士一樣,需要每天為了生存、賺錢去奮斗!

有些人賺的錢可能更多了,但卻沒了幾乎感覺不到生活重壓的快樂。

經濟發達鄉鎮的電影院不見了,倒是經濟發展滯後的那些鄉鎮內原本影劇院的房子還在,不過要麼成了倉庫,要麼干脆就是在那里積灰。

這其中張楠外婆家所在村子外圍的那家村級電影院的變遷更是令人唏噓——80年代初一個村莊有自己設施完善的電影,雖然放映機只有一台,看電影的時候看到一半時會暫停播放、需要等上一小會,因為上頭放映室內的放映員需要換電影膠片。

但就算那樣,附近的村民們也會為這家電影院自豪,每個星期都能在星期六的晚上花點不算多的錢去看場電影,那就是種真正的享受和放松。

可惜不用再過幾年,那家電影院的放映機將不再亮起,偌大的放映大廳也將沉寂下來。

在新世紀到來的時候,電影院前廳成了村老年活動室,發揮它娛樂大眾的最後那麼一點點作用。每天有上一兩桌小的可憐、老人們耗時間的麻將,再加上一些老人對往昔的追憶。

又過上幾年,等村子里新的老年活動室造好,影劇院又變得徹底沉寂,直到近2010年左右,電影院的放映大廳想起機器的轟鳴,成了一家私人小織布廠的廠房。

一家電影院都能折射村莊的發展,90年代初可以說是農村最後的輝煌,電影院建造完成的時候,影院北牆就是村子背面建築的最外圍;

30多年之後,電影院的北牆還是村子北側的最外圍,只是圍牆外原本的稻田成了花木田,一家沒幾個人再願意種糧食。

村莊幾乎沒有擴大,村莊內的新房子是造了不少,但人口是越來越少,村子里你都看不到幾個年輕人。

特別是村子中間的成片的那些老房子,整條小街、整片整片的廢棄倒塌,空心村都已經不再是中間無人的意思,中間地帶連房子都快全沒了!

每年清明、冬至張楠去給外公外婆掃墓時,都會從村子里的老電影院門口過,每次看到電影院的門臉都會感慨一下。

等到妹妹有點懂事了,每次經過那里時都會對女兒說︰「以前爸爸常在這里看電影,那時候」

回憶往昔,只不過他說的很多事情女兒只能听個半懂不懂,有些干脆是壓根听不懂!

兩個小孩子去看電影只需要買一張票,另一個人是「帶進去」的,這樣規矩年紀還小的寶貝女兒壓根難以理解。

「那時候爸爸房價就住在這,附近有一起玩的小孩,我都會帶個小伙伴去看電影。

那時候爸爸不要太牛,最受那幫小伙伴的擁護,就算比我年紀大,可我還是孩子王」

當然是孩子王,看電影的零花錢張楠總是有的,家里是雙職工嘛,而村子里的電影院票價有時候還不到一毛錢。但對附近的農家而言,也不是每個禮拜都能給小孩一毛錢去看電影的,那些孩子有時候能有個5分零花錢就很高興了。

和張楠關系好就能一起去看電影,他當然會變孩子王。有時候他還會拿出幾毛錢請所有一起玩、帶他去釣黃鱔、抓魚的孩子們去看電影,反正兩個人一張票,絕對的土豪!

不管听不听得懂,張楠反正每次都會說這些陳年舊事,因為張楠的父親在他小的時候也會說些幾十年前的事情給他听。

每次都會說,說了十幾年還會說。

12年的時候有一次張楠回村子喝酒,村支書、村長都在,都很熟悉,新任的村長還是當初的玩伴,就說起老電影院的事。

酒喝完,三個人就去了電影院回味一下30年前的味道,晃蕩著走進了的二層放映室︰那扇門都已經有個差不多20年沒有打開,強行打開的。

兩個村干部都以為里邊應該是什麼東西都沒了,結果發現里邊的放映機、堆著的音響都在,雖然積滿灰,但居然還能用。

櫃子里還有十多盤舊的老電影拷貝,張楠就說如果村子里可以,就想把這些買回去當個收藏。

結果支書和村長說隨便搬走——酒喝高了就這樣。

最後還是堅持付了點小錢,免得村子里交代不過去。

看到那台放映機,居然有些傷感。

鄉鎮電影院是最先被廢棄的,等到全縣只剩下一家電影院時,鬧市區的那家幾乎只有學校包場看電影時才會偶爾熱鬧一下,平常的電影放映,一千多個坐位內常常只有幾名觀眾,夏天連空調都舍不得開,或者只開一會。

這時候那些廠礦企業影院怎麼樣了?

原本在縣城的那些工廠,別說廠子里的影院、大會堂,連廠子都不見了!

不單單是房子拆掉開發房地產,而是連工廠都徹底成了歷史!

80年代最紅火、輝煌的那些個國有工廠,隨著90年代真正大規模開始的經濟大變革,倒閉、沒了、消失了!

至于那些廠址在下邊集鎮的大型工廠,有些房子被廢棄,有些挪作他用,只留下那些曾經高大輝煌,如今蕭瑟破敗的建築、綠化花壇還向偶爾路過的人訴說這里曾經有過的輝煌。

剡縣,直到2010年左右,一座全新的多廳現代化電影院出現在市區一座新造的大型商場頂層,這下老城主街上的那家國有電影院徹底歇菜。

電影院屬于電影公司,上級單位是文廣局,屬于事業單位中的企業編制,沿街的店鋪還能出租,不然那些職工早就下崗20幾年了。

又過了幾年,市區又出現了有巨幕的現代化電影院,成為年輕人看電影是時尚去處。

巨幕?

80年代時,幾乎每一家電影院都是能容納上千人的單一影廳,只要你把位置選在距離熒幕位置三分之一排數位置的坐位,每場電影都是看巨幕。

時尚巨幕,年輕人們為了看巨幕還要多花點錢,其實他們的父輩其實早就享受過了這樣的待遇。

不說巨幕影廳貴,二十幾年後華夏的普通電影票價也太貴了︰張楠記得1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屬的一家統計研究所對全球電影票的平均售價罪過個統計。

那時候華夏平均電影票價5美元多、近6美元,似乎是5.74美元。同期美國的平均票價為8美元多一點,而這時候美國的平均工資大概是每月3000美元。

小鬼子的電影票價那時候亞洲最高,近13美元一張,至于印度嘛,便宜得多,一美元不到,只相當于華夏的七分之一。

1982年華夏職工年平均工資764元,月平均工資66塊不到點。

那時電影票價貴的一毛五,一般就一毛錢,便宜的8分,就往貴了算,一個月工資能看440場電影。

工資少的地區40來塊總有,那樣只至少能看260多場——那些地方票價其實也便宜些,一毛錢應該夠,能算400場。

2016年時根據相關部門統計,華夏職工平均職工應該有個5000塊,電影平均票價30至38塊錢沒問題——這都是算了打折票、會員折扣之後的統計。

一個月工資能看多少場?

把票價往低了算,166場,前提條件你得有每個月5000塊的工資!

難怪20年後不少人呼吁,說著電影票價太高了,最好能降到10至15元的價格,讓大家都能看得起電影。

打完折一張電影票30塊錢,有些人說不貴呀

這大概是沒在美國看過電影,更沒看過一毛、一毛五分電影的原因。

30塊,真他娘-的貴!

相對而言美國的電影票太便宜了,這幾美元一張的電影票里很多還包括贈送爆米花和汽水,張楠恨不得這會美國的電影票價漲到一個月薪水只能看一百多場電影,但那樣又怕把美國人民全給嚇跑了。

電影,拍的好就是真正的摟錢機器。

當然了,82年的電影同2012年的電影,這成本不一樣,到底哪里不一樣,或許是拍攝成本相對變得更高、演員明星的片酬更高。

成本高,票價就貴?

反正覺得30一張還是貴!

拍電影要花大錢,片酬這一塊不可忽略,像這會李連捷正在香江拍攝《黃飛鴻》系列電影,第一部去年就很火,在整個東南亞更是火到爆,他這片酬也在蹭蹭蹭的往上漲。

幾百萬,然後就是上千萬,換在幾年前他一個人的片酬就是一部香江大制作的全部成本。

但這片酬高低也是相對的,就算再過個兩三年李連捷的片酬也就1500萬港幣,對星辰哥倫比亞而言小意思,還不如澤口靖子的片酬高。

一個美元,一個港幣,不好比,難怪香江的電影公司是削尖腦袋、挖空心思都想進北美市場。

賺得美元一乘八,大錢!

至于查理茲-塞隆,這小妮子是個好萊塢的另類,不管是當主演還是客串,到目前為止都只要一美元,按照她的說法是懶得給稅務局交稅,這樣獨特的作風時刻都在提醒整個電影界——她是特別的星辰公主!

她還未成年,花銷都是哥哥給的零花錢,就是不交個人所得稅!

這後果就是整個西方電影界都知道一件事︰星辰公主只會為星辰哥倫比亞拍電影,其它公司就免開尊口了。

在美國,其她演員要是只接一家公司的片約幾乎是不可能的,但她沒問題,誰讓星辰哥倫比亞的電影新選擇余地超大,幾乎就是拍一部火一部。

最重要的是電影公司都是她家的,不是她能接什麼片約,而是她想拍什麼電影。

殘酷的事實告訴道好萊塢尋夢的那些年輕人,努力很重要、機會更重要,但在「有個好爸爸」的理論面前,其它都會變得壓根不重要!

拿1美元片酬,這公司到底是虧了還是賺了的問題也不重要,她不在乎,家里人也不在乎,有個標新立異的小妮子在也不在乎。

再說了,還有一幫子牛叉的財務人員在,想從稅務局那佔便宜幾乎不可能,但稅務局那幫吸血鬼也別想多收稅!

至于家中永遠的法蘭西玫瑰,她都已經有差不多3年沒拍電影,張楠同她開玩笑時,給她開出的片酬是要麼一美元,要麼就給一個億!

只是現在阿佳妮完全沉浸在家庭生活、養孩子的快樂之中,壓根沒計劃拍什麼電影。

突發靈感要拍攝古裝大片,最大的成本就不在主要演員的成本上,倒是群眾演員成本要不少,還有場地的租金。

至于版權,小意思,讓人去談就行了。

張楠就在說︰「拍大片那就拍真正的大片,這會特效還差點那就人數來湊!」

查莉一听,道︰「哥,你不會想著蘇聯拍《戰爭與和平》那樣拍吧?」

白了眼小妮子,道︰「至少30億美元,我是拿得出來,可我怕家里你兩個姐姐把我送精神病院去!」

有,30億美元成本的電影?關興權、林明等人直接懵逼。

這兩位不知道,張楠這還是毛估1991年的美元購買力做的保守計算,如果是張楠重生之前的2016年,那至少相當于60億美元以上!

然後安德烈很自豪的告訴這些不了解內情的華夏來的同事——真是有這樣的電影,它就是1968年蘇聯版的《戰爭與和平》!

電影前後耗時五年完成,在1968年時的成本就相當于當初的5億6000萬美元,世界電影歷史上投資成本最大的電影——前後拍了20年的《解放》三部曲不算,那是一個系列,動用的軍隊就近60萬,沒法算。

為了最大化還原歷史,那部蘇聯版《戰爭與和平》在拍攝拿破侖入侵俄國的博羅季諾戰役戰爭場景時,動用了12.5萬名演員和35000匹戰馬。

每名士兵都有自己的武器和軍裝,單單士兵的人數比當年戰役的前線人數吵不了多少(1812年時是12萬法軍對戰11萬俄軍,法軍傷亡4萬余,俄軍傷亡5萬余。),相當于把1812年戰爭重新打了一次!

而1956年奧黛麗-赫本主演的美國版《戰爭與和平》也堪稱大片,動用了一萬五千名演員,軍裝訂制了2400套,但和蘇聯版完全就沒有可比性!

當時蘇聯準備了695門法國拿破侖時代式樣的大炮和587門俄羅斯同一時期式樣的大炮,其中20門是從博物館里直接拖出來的。

為了拍攝《戰爭與和平》,還有個最喪心病狂的行為

蘇聯人復制了一個莫斯科!

1968年時現代化的莫斯科已經無法實地取景,于是蘇聯人就在莫斯科東北郊搭建了一個佔地面積足有十萬平方米的假莫斯科,包括居民住所、政府機構、文化設施,甚至還有一個完整的克里姆林宮,堪稱世界電影史上絕無僅有的布景!

最後,為了拍攝火燒莫斯科的大火,攝制組把這個莫斯科一把火全燒了!

「火燒莫斯科」,這樣的舉動近10年只有一個人有機會干出比這個舉動更瘋狂的舉動,張楠就開玩笑說︰「如果我最後把還在造的泰坦尼克號弄沉,那會比火燒莫斯科更瘋。」

「你沒瘋。」小妮子點點頭,「你最好別瘋,不然我也會幫妮可她們一起把你塞進瘋人院。」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