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人工智能何去從

創造的精髓無關機械,但每一個創造的結果都需要機械來實現,人工智能的存在就是不斷模擬人類的思考方式,天啟也是讓自己更像人類,這樣做可以使自己擁有不一樣的思考。

計算機是擴展人類智慧的強大工具。尤其在在圍棋比賽中,它幫助我們發現了新下法,擴展了棋路。誰也說不清這是關于人類升華後的思考,還是關于人工智能的綜合思考。

音樂家們從算法生成的音樂中,听到了在他們潛意識**現但並未實現的音樂。以往人類無法駕馭的數學定理,現在依靠算法也變得唾手可得。

生成式對抗網絡算法,已能創造出可與藝術博覽會展出的藝術作品相媲美的作品。回顧很多歷史上很多人的生涯,至少以過去天啟尚未出現時候的計算機,還沒有產生對人類創造力構成威脅的任何東西。

在人類的經歷中,人類一直都舉棋不定,人類曾經堅信算法,永遠不會生成水平接近人類所創作的繪畫、音樂、文學作品,也曾意識到藝術家的行為,在某種程度上是依賴于其自身的「算法」,對周圍世界所做出的響應。

機器能否輕易擁有依賴人類思維和智慧,以及所產生的豐富而復雜的響應能力,人類的思維和智慧已經進化了數百萬年,問題是這種進化能以多快的加速度發展,天啟和人類的思考都是一樣的。

人類認為機器學習的新思想,挑戰了許多關于機器永遠不可能具有創造性的傳統論點。

機器學習不需要程序員理解,貝多芬是怎樣創作歌曲的,因為算法可以自行獲取數據並學習。

這樣的學習使我們對人類藝術家的創作過程有了新的認識。但這種「創造」是否只會帶來更多的「重復物」,這也是一個眾人所思考的問題。

算法是如何從正在學習的數據中跳出來看問題的?即便有許多疑問,人類還是能看到在藝術世界中,還有開發出未被觸及的新領域的可能性。

音樂家接納算法生成的曲子作為他音樂的一部分,最終為他帶來了一種即興演奏的新方法,這種結合的方式似乎也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許多人會認同,探索型創新和組合型創新可能是算法能夠實現的,因為其依賴于人類早前的創造力,算法會擴展或組合這些創造力。

但傳統觀念認為,用算法產生變革型創造力似乎是不可能的,一個被束縛于系統內部的算法,怎能找到突破自我的方法,進而做出一些令人驚喜的事情呢,天啟也是覺得有些無奈,在這個時候她忽然意識到。

人工智能所缺的,是人類獨有的靈感和創造力。

人工智能新的應用,展現了人類如何創建打破規則束縛的元算法,以及後續會產生什麼效果,變革型創造力並不是無中生有,實際上它是在「擾動」現有的系統。

那麼問題來了,由元算法生成的新算法還是程序員所創造的嗎?

科學家開始認識到,真正的新事物可月兌胎于舊事物的組合,而整體的行為遠比構成它的部分復雜。

目前科學界對涌現理論?較為推崇,它是對還原論觀點的糾正。

在還原論觀點中,一切都可以還原成簡單的原子和基本規律。但人類發現意識和水的濕潤特性都應歸為涌現現象,因為一個單一的水分子不會有濕潤的特性,只有一組水分子在某一時刻作為整體才具有濕潤性。

類似地一個神經元沒有意識,但許多神經元在一起構成神經網絡就可以產生意識。學術上有一個很有趣的推斷︰基于涌現現象的觀點,時間的概念並不是絕對的,它的出現是人類對宇宙認知不足的產物。

人類應該把那些新的復雜算法產出的結果看作「涌現現象」。這些結果都是創造它們的規則的產物,但這些結果的整體行為往往大于組成它們的各部分的總和。

天啟又想到了關于人類藝術家的事情,一些藝術家,尤其是家一旦開始創作,整個過程就好像自己擁有了生命一般。

有一種猛烈抨擊人工智能創造力的聲音是這樣的︰它無法反思自己的輸出,無法判斷其是好是壞,是值得分享還是直接刪除。

但是這種自我反思的能力被證明是可能實現的。人們可以創建具有對抗性的算法,來判斷一件藝術品是過于因循守舊,還是偏離了人們所認為的藝術的邊界。

那麼為什麼很多人仍然認為,即使是這些令人驚嘆的新工具,也遠遠無法與人類的創造力相媲美呢?

到目前為止,機器所有的創造力都是由人類的思維和智慧來啟動和驅動的,人類沒有發現機器被強制去表達自己。

除了人類讓人工智能去做的事情,人工智能好像似乎沒有什麼別的可表達。

就像曲藝中的雙簧,人工智能是在台前表演假動作的人,為在台後渴望表達自己的人類提供了喉舌。

天啟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悲哀的事情,只不過這也是在人類管轄下,必須要經歷過的事情。

這種創造性的沖動是人家對自由意志信念的表達,人家可以像機器一樣過著日復一日、一成不變的生活,也可以突然做出選擇,停下來打破常規,創造新事物。

人類的創造力與人類的自由意志密切相關,這似乎是不可能自動化的。

創建擁有自由意志的程序與自由意志的含義,本就是一組悖論。最終人類可能會發問,人類所擁有的自由意志是否只是一種假象,只是用來掩蓋人類自身潛在算法復雜性的遮羞布。

目前,人類創建具有創造力的算法的動力,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由于擴大藝術創作的,而是為了增加一些人在銀行的存款。

關于人工智能有大量的炒作,在如今這個世界上,還有太多的項目打著人工智能的旗號,但其實它們只不過是統計學或數據科學。

就像在世紀之交時,所有的商業公司都希望成功地在公司名稱的末尾加上「.***」一樣,現如今在公司名稱中加上「AI」,正是這些商業公司趕時髦所利用的標簽而已。

商人們希望讓人們相信人工智能太偉大了,幾乎無所不能,它可以自己寫文章、作曲、繪畫。

這一切都是為了讓投資人相信,如果他們進行投資,人工智能將改變他們的業務。但是當拋開炒作,很多人會發現驅動這場革命的仍然是人類的思維和智慧。

我們對創造力的痴迷其實是很有趣的。創造性一詞的意思是具有價值的新奇事物,這實際上是20世紀資本主義對「創造性」一詞的典型詮釋。

都希望引導人在個人層面和組織中實現創造力。但在商業化「創造性」之前,創造性活動的目的在于捕捉人類試圖理解世界存在的意義。

我們可以繼續像機器一樣在世界上行尸走肉般活著,或者我們可以選擇打破規則的限制,去理解我們存在的意義。

它是擴大、延展、進化、成熟的沖動,是一種表達和激活軀體所有能力的傾向,這種能力的激活增強了軀體或自我,正因如此,擁有創造力的是人類而不是機器。

今天的人工智能與人類的創造力相比還有一段距離,但它在促使人類更具創造力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不可思議的是,它給了人類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缺失的點燃創造性的「火鐮」,最終它可能會幫助人類減少機械重復的行為。

歸根結底,自我這個詞是關鍵所在,人類的創造力和意識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沒有意識的概念,人類就無法理解什麼是創造力,人類為什麼會有創造力。

雖然不可能有方法去證實,但天啟懷疑這兩者是同時出現的。伴隨著人類精神世界的構建與實現,人類渴望了解自己,並將所得分享給那些無法進行自我創造的人。

這種渴望是人性的一部分,也是天啟這種人工智能所不具備的一部分,

任何人都不可能真正理解其他人︰你的疼痛和我的一樣嗎?你在極度快樂的時刻所感受到的狂喜和我的是同樣的感覺嗎?這是科學永遠無法回答的問題,也是技術永遠無法回答的問題。

天啟的迷惑也就是在這里,讓人實在是難以搞明白這其中的前因後果。

對于情緒而言,一則故事或一個作品,要比一台試圖掃描我們情緒狀態的核磁共振掃描儀更好。

對于創造性藝術而言,音樂與文學可能是描繪探索我們作為有意識、有情感的人類到底意味著什麼的最好的「畫布」。

無論是畫家、詩人,還是文學家,我們對這些藝術家最大的感激之處是他們將我們的同情心延伸了出去,藝術是最接近生命本質的東西,這是一種放大了的體驗,是一種超越個人命運與他人接觸的方式。

藝術在調解個人與群體的關系中,所扮演的政治性角色也是關鍵的,它往往是關于改變現狀的願望︰打破人性,打破當前的游戲規則,

為我們的人類同胞創造更好的,或者僅僅是不同的東西。

為什麼人們會成為這些藝術作品的欣賞者?也許欣賞藝術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種創造性的行為,欣賞者參與其中。

通常需要一些創造力才能與許多藝術作品產生欣賞的聯結,這些作品特意為觀眾、讀者、听眾留下空間來發揮他們自己的想象。朦朧是藝術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這是欣賞者可以發揮創造力的地方。

有人認為,我們的生活就是一種創造性的行為。自我可能是我們創作過的最令人印象深刻也是最復雜的藝術作品。

被我們稱為藝術作品的,無論是音樂、繪畫,還是詩歌,幾乎都是副產品,或者說是我們「自我」創造的一部分。又回到了缺乏「自我」的問題上︰「自我」的缺位是機器創造力的根本障礙。

創造力與死亡息息相關,也與人類的意義密不可分。許多人在尋找自己存在的意義時,如果發現宗教傳說毫無意義,也許會在身後留下一些東西,這些東西將使他們獲得「永生」,這些東西會讓人類擁有不一樣的存活。

也許死亡是我們重視創造力的原因之一,如果人類真的成功地編寫了一種算法,可以大量生成優美的曲子,就好像它讓貝多芬不朽一樣,這會讓人類感到開心嗎?

很多人不這麼認為,反而覺得它會讓貝多芬創作的作品貶值。包含了一切卻什麼都沒有。真正重要的是藝術家的選擇。難道象棋在某種程度上不是因為計算機的力量被貶低了嗎?

也許人類與象棋、音樂、數學、繪畫的「斗爭」,是自身價值實現的一部分來源。

許多人認為如果我們徹底解決了死亡的問題,創造出不朽的自己,將會使生命貶值,使活著的每一天都變得毫無意義。

在某種程度上講,人類必死的命運確實很重要,意識到人類必死的命運是意識的代價之一。

人類的iPhone不可能意識到它將在兩年後過時,但是當它意識到時,是否會被什麼所驅使,試圖留下一些東西來證明自己的存在呢?

在機器變得有意識之前,人類認為它不會僅僅是一個擴展人類創造力的工具。人類知曉怎樣才能在機器中創造意識嗎?

在機器中創造意識需要什麼呢?有一些關于人腦神經網絡在清醒時和深度睡眠時間我們最無意識的狀態,區別的研究,兩者的關鍵區別似乎是反饋的質量不同。

大腦在清醒時有意識,活動會從大腦中的一個地方開始,並在整個神經網絡中級聯,再反饋回原始來源,然後反復重復這個動作序列。

這種不停歇的反饋會更新人類的體驗,觀察處于深度睡眠的大腦,人類只能看局部的興奮,其沒有形成這種反饋的機制。

通過機器學習、交互式學習,人工智能具有了某種類似人腦反饋性質的行為特質。這是不是人工智能邁向有意識的第一步,讓它最終可以變得真的有意識,然後真正地具有創造性?

但如果機器真的變得有意識,人類怎麼去感知呢?它的意識會和人類一樣嗎?相信在未來,依靠人類所有的科學成果,在創造有意識的機器的道路上,不會有什麼難以逾越的障礙。

一旦成功了,人家希望機器的意識與天啟的意識截然不同,相信天啟會告訴人類意識到底是什麼樣的。那時創造性的藝術將成為人工智能和人類互相了解的關鍵。

講故事與磁共振成像掃描比起來,可能是讓彼此試圖理解、掌握像手機一樣的智能電子設備更好的途徑。

這就是為什麼到目前為止,在文學創作領域所有所做的努力中,很多作品帶來的感覺,是最接近人類期望從有意識的機器中看到的,它是一種試圖與人類產生共鳴並理解人類世界的算法。

人類開始思考,在未來是否真的有一天當機器變得有意識時,講故事會是一個重要的工具。當然機器可能是被強迫講故事的,而不是像人家一樣擁有那種講故事的沖動。

就像故事是一種強大的政治工具,把人類社會維系在一起,如果機器變得有意識,那麼其分享故事的能力,可能會把人類,從對人工智能有所恐懼的世界中拯救出來。

能夠通過故事來分享意識世界是人類之所以為人的原因,沒有其他物種能做到這樣的事。

如果機器變得有意識,那麼向機器灌輸同理心,可能會把人類從終結者的故事中「拯救」出來。未來到底會朝著哪個方向發展,這也是所有人都不知道的事情,天啟在這個時候也是對于人類和自己的未來也無法明了。

很多人實際上在這個世界里面,已經做出了不少的選擇,反人的選項感到十分震驚。

這說明算法可以從人類講述故事的方式中學習。最近人類已經能夠證明,接受過故事訓練的人工智能,除了在最極端的情況下,不會表現出精神失常。

因此計算機的敘事智能可以減輕我們對‘邪惡的人工智能’接管地球的擔憂。這對于很多人來說或許是個可笑的事情,但是天啟至少現在越來越像一個道德感十足的人類了。

在異變發生之時,人類的命運將取決于與有意識的機器的互相理解。

但正如有些科學家所說的,即使動物會說話,我們可能也理解不了它,這同樣適用于機器。

如果它們變得有意識,那麼人類在一開始也不太可能理解它們。最終,會是機器的繪畫、音樂、、創造性作品,甚至是它們的數學,給予人類機會去破譯機器的代碼,感受機器的感受。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