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日子過得很平靜,時間將心底的傷痛逐漸抹平,今天再次站在院門前,回想起十五年前的一幕,心中的悲憤卻仍然難以遏制。
榴花握住她的手,關切地望著她。
陶氏回以微笑,表示自己沒事。
听見謝家男人的喊聲,最先應聲出來的就是陶山林,他看見陶氏在泡桐樹底下站著,眼中閃過詭計得逞的竊喜,轉頭往院里揚聲喊道︰「老婆子,咱們的閨女紅豆來了!大全,二全,三全,快出來,你們的妹子回家了!」
他這一喊,里面立刻傳出一連串應聲的。
陶氏站著一動不動,眼神越來越冷,面上也覆著了一層薄霜。
陶山林老兩口生了三男三女,三個兒子皆娶了妻,且各自都育有兒女,而今又有兩個孫子娶媳婦生了孩子,所以眼下是四世同堂。
二十好幾口人從里魚貫而出,在並不算寬敞的院門前擠擠挨挨,目光全集中在陶氏身上,眼神卻各不相同。
這些人當中,很多陶氏都素未謀面,就連陶大全兄弟妯娌們她也分不清誰是誰,能認得出的只有陶山林和陶老婆子,她血緣上的親生爹娘。
陶山林老兩口相比十五年前,蒼老了許多,頭發幾乎快要白完,滿臉是深深的皺紋,再加上衣著破舊,看上去比實際年齡更老。
陶氏看著貧困潦倒,滿身寒酸之氣的陶山林和陶老婆子,心中毫無同情與憐憫,反而有種深深地厭惡、鄙棄。
她清晰記得七歲之前的事,家里兄弟姐妹六個,爹娘嫌棄閨女是賠錢貨,三個兒子頓頓大米干飯吃到飽,而三個閨女卻只能喝稀粥,因為兒子能傳宗接代,將來是家里的頂梁柱,身體得強壯,閨女則遲早是別家的人,餓不死就行了。
七歲那年,大哥要娶媳婦,爹娘為了湊齊彩禮東借西湊,可仍然還差一些。之後突然有一天,家里來了兩個陌生人,爹娘跟她說,這兩個人是帶她去城里的,只要她跟這兩個人走,往後就能吃好的,穿好的,再也不用挨餓受窮了。
她信以為真,乖乖跟著那兩個陌生人走了,後來才知道,所謂的吃好穿好,都是用她這一世的自由所交換而來。
「丫頭來了啊,怎麼不進屋里去,在這太陽底下站著做什麼?快,跟娘進屋去。」陶老婆子滿面笑容走到陶氏面前,伸出雞爪一般的手去抓陶氏。
陶氏側移一步避開陶老婆子,面無表情道︰「這位大娘請不要亂認親,我自幼便無父無母,與大娘也並未認過干親,不知大娘為何要如此喚我?」
陶老婆子的笑容僵了僵,隨即堆起比之前更盛的笑來,「瞧你這孩子,這麼多年過去了還怨怪爹娘呢,當初爹娘不讓你們母子進門是有苦衷的,你跟娘進屋去,娘慢慢說給你听,站在外頭太陽曬不說,被鄉親們看見了還要笑話。」
「你娘說的對,一家人哪有隔夜仇,這血脈親情只要人還在就斷不了。這些年我和你娘一直惦念著你,想把你接回來,但又怕你還在記恨,就沒敢去,沒想你今兒回來了,爹這心里頭高興著呢!」陶山林也在一旁幫腔。
陶氏看著這倆人一唱一和的演戲,心里無聲冷笑,這就是她的親生爹娘,二十多年前把她賣了一回不算,現在還要來喝她的血,然後再連皮帶骨的吞下去。
陶山林兩口子見陶氏還是不為所動,相視一眼,都感覺事情沒有想象中那麼容易得手了。
十五年前,他們見七歲就賣出去的閨女又找回來了,並且身邊多了個不滿周歲的拖油瓶,閨女在他們眼里本來就是賠錢貨,何況還是帶著個累贅的,再者家里的日子本來就過得艱難,若是再把這對光會張嘴吃飯卻干不了活的母子放進家門,那還不得被拖累死。
哪曾想,死丫頭被拒絕進入家門後在村里另立了門戶,不但院子比其他人家都蓋得好,還買了十畝田佃給別人種,日子過得不知道多舒坦。
他們這才知道閨女身上其實有不少銀子,但此時關系早已僵到無法挽回的地步,後悔也是來不及了。
日子一年一年的過去,當初的拖油瓶長成了翩翩少年,並且進了學堂,成了人人羨慕的讀書人,母子倆的日子越來越有奔頭。
反觀自己家,兒孫越來越多,可田畝卻無增加,生活已到了窘迫的地步,如果再不想辦法,一大家子吃糠咽菜都沒地方尋去。
那日在姚老三家門口听到姚老三媳婦的話,陶山林就動起了心思,他想啊,只要把那母子倆認回來,那十畝田不就順理成章的歸了自己家嘛!
一個女人加個文弱少年能吃得了多少糧食,有了這十畝田,家里人就不用再為吃喝的事發愁了!
可想要把這十畝田拿到手,首先得把陶氏母子認回來,只是讓他們著臉主動上門去求,他們又拉不段,左等右等,終于等來了機會。
佃戶的田種不下去,陶氏肯定要上門來討說法,只要她肯登門,自己這邊再順水推舟,放低身份說些好話,人也就認回來了。
在這之前,陶山林已經跟三個兒子兒媳商量好了計策,陶氏一來,大家都得出力,無論如何也要把斷了十幾年的親認回來。
因此,幾個兒子兒媳見爹娘沒能打動陶氏,便也一齊出馬了。
首先上前來的陶家三兄弟,雖然他們跟陶氏沒什麼親情可言,但最少還有血緣關系在,那幾個妯娌跟陶氏從無來往,上去說情顯得太過突兀。
「四妹,其實當初把你賣掉爹娘心里也舍不得,可是那時咱家過的是什麼日子你也清楚,飯都吃不飽。爹娘本來是想讓三妹去,但人家沒看上,迫不得已才讓你去。這也不是什麼壞事對不對?你如今日子的過得比另外兩個妹子強百倍,這換了她們,還不定多高興呢!」這是陶大全說的。
陶二全緊跟著說道︰「可不是,要怪就怪當初人家沒看上三妹,而小妹又太小,那時她們兩個听說能過上好日子,都巴不得去呢!哪像現在,個個家里頭缺吃少喝,還要受氣受累。」
陶三全比陶氏小,排行第五。
他也道︰「四姐,你離家的時候我還不記事,當時家里的情況不清楚,我就不說什麼了。不過你回來時,我已經長大了,爹娘是怕我們這一大家子人拖累了你,才狠下心不讓你進家門。如今爹娘老了,這人一老,就只一心盼著一家子團團圓圓,快快樂樂的過日子,又見眼下孫兒輩的都能幫著干活,不會給你增加負擔,這才想著讓你回家來。」
三人的話都說得冠冕堂皇,大義凜然,好像當初賣掉陶氏,拒絕讓其回歸家門都是在替她著想,陶氏應該感恩戴德才對。
陶氏仍舊沒有動,卻看著陶家三兄弟目露諷刺。
榴花目睹這一切,直想往陶山林一家臉上吐口水,她還沒見過這麼不知寡廉鮮恥的人呢!
那廂,陶家妯娌三個互相望了望,想出來說話,但苦于跟陶氏沒交情,只得一個個繼續做悶嘴葫蘆。
她們不敢吭氣,那些個小的就更沒法出聲了。
陶山林老倆口見三個兒子出馬還是沒能奏效,立即改變策略,裝起了可憐。
「千錯萬錯都是我老婆子的錯,當初只想著讓他們兄弟姐妹少受些苦,沒料卻讓人認為是我狠心不要親生閨女,我是上輩子造了什麼孽喲!這些年我日日早晚求老天爺保佑我那自小就離開爹娘的孩子,天天盼著我們母女能早日團圓,我老婆子還能活幾年?老天爺啊,我到底做錯了什麼?」陶老婆子捶著胸口哭訴。
陶山林一臉悲痛道︰「丫頭啊,你當初離家後,我和你娘也是日夜難安,好多次想去把你接回來,可帶走你的人硬是不說你的下落,找不著你,只好放棄了。打你回村起,爹娘雖然沒跟你來往,可心里是一直記掛你的,看著你們母子的日子過得順心,我們心里也安樂。我和你娘沒幾天活頭了,就想你能回來身邊陪陪我們,等將來閉了眼也能安心走不是。」
他們這番話說得情真意切,換做不知情的人看見,免不了要掬上一捧同情的淚水。
榴花正想吐槽一下陶山林兩口子真會演戲,陶氏卻開口了。
她的語氣很平靜,好些面前的兩人從沒見過一般,「大伯大娘認親的心情我很理解,不過我確實不是你們的閨女。我今天來是想問一問大伯大娘,為何不讓我的佃戶從你們的田里過水?遇上旱情,讓下家從自己田里過水,此乃鄉規民約,大伯大娘故意刁難我的佃戶,不知是何道理?」
陶山林老倆口頓時被噎得說不出話來,總不能直接承認自家是想逼得謝家退了佃,然後讓陶氏把田給他們種吧!
陶氏說完後依然靜靜地站著,目光是前所未有的冷凝,像是要直直穿透陶山林和陶老婆子面上的那層偽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