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七章 訪問英法(八)

作者︰木林森444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當然,台灣海峽之戰失利只是戰術問題,英國**更看重的是遠征軍艦隊全軍覆沒的戰略失策在那里。而經過一批戰略家的分柝之後,終于得出了兩個戰略失策的原因。

第一是英國不應該親自參戰,還是應該在後面搖控指揮,保持威攝。因為遠東地區離英國的本土太遠,英國很難在遠東地區投入過大的力量幅射,因此在遠東戰爭之前,英國全力的扶植日本,就是在盡管避免自己親自參戰,保持一個背後威攝力的存在。即使是後來華東**參戰,擊敗了俄國、日本之後,英國也沒有改變初衷,並極力促成普茨茅斯談判,還是不想親自出手。

但就在這時,英國犯了一個重大的戰略錯誤,為了防止華東**在戰爭結束之後勢大難制,英國希望在普茨茅斯談判中壓制華東**得不到戰爭賠款,結果卻導制了普茨茅斯談判的失敗,戰爭繼續進行,同時英國也不得不從後台走出來,親自下場,完全背離了當初的不親自參戰,背後搖指,保持威攝的戰略,後果就是台灣海峽一戰失利,徹底失去了制衡華東**的能力,只能眼睜睜看著華東**成為遠東地區最強的政治實體。

現在復盤起來一看,其實在普茨茅斯談判中,華東**像俄國、日本索要的戰爭賠款只有5000萬英磅,即使支付了這一筆賠款,俄國、日本所受的損失,華東**所獲得的利益也要遠小于後來,除去賠款少了一大半之外,俄國只失去海參崴地區,但可以保住烏蘇里江流域和阿穆爾河流域50余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在遠東地區依然保持著相當的影響力;而日本的本土不會遭到華東**的攻擊,最多2、3年就可以恢復元氣,同時華東**也不可能得到加里曼丹島,連上海租界都可以保全下來,優勢比現在自是大大降底了。

而英國只要在戰爭結束之後促成俄國、日本聯合,再有英國、法國在背後支持,足以在遠東地區壓制住華東**,至少也能形成鼎足之勢,而俄國、日本為抗衡華東**,又必須依仗英國、法國,這樣的四國同盟才會因共同利益而牢牢結合在一起。

實際這個結論多少也有些事後諸葛亮之嫌,畢競在當初決定參戰時,英國可謂是信心十足,認為只要遠征軍艦隊一到遠東,就算不能徹底擊敗華東**,畢竟遠征軍沒有強大的陸軍,無法上岸作戰,但也足以能夠扭轉遠東地區的局勢,因為強大的海軍完全可以全面壓制住華東**的海軍力量,而失去了制海權之後,華東**也不得不屈服,放棄戰爭賠款的索求,這樣英國的目地也就達到了,而且這次參戰也將成為一次成功的典範。

當然在時英國的信心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遠征軍艦隊共計有25艘戰列艦,15艘裝甲巡洋艦,這個陣容在參戰之前,確實是怎麼看都不可能輸的。但匪夷所思也好,難以置信,結果卻是遠征軍艦隊,而且還是幾乎全軍覆沒的輸了個徹底,這就說明英國對華東**的認知和了解不夠,對華東**的實力存在著嚴重的誤判。

這也就是英國所犯下的第二個戰略失策,可以說這一個戰略失策比第一個更為嚴重,因為如果英國能夠準確的判斷華東**的實力,就不會輕易參戰了。因此在遠東戰爭結束之後,英國內閣就下令在國家安全部中成立專門針對中國的情報收集、分析機構,並將中國的情報列為最高等級,和德法美等諸國並列。

雖然在遠東戰爭失利之後,英國在中國的勢力大減,但畢竟是在中國經營了多年,依然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因此在短短幾個月里,就收集到大量關于華東**的資料,而經過情報人員的研究分析之後,英國**才發現自己對華東**的認知確實有很大的偏差。

原來英國只是認為華東**是一個有較強的武裝力量,並掌握了一定的現代科學技術的政治團體,但在本質上和清廷沒有多大的區別,但從收集到的情報來看,華東**的作風務實,而**的官員都有很強的管理能力,而且每每行事都會制定詳細的計劃,謀定而後動,執行力也極強,因此基本都會取得成功,同時又極端重視維護國家利益。這次遠東戰爭,至少是提前4、5年就開始策劃準備,決不是臨時的決定。而這樣的行事的作風,再加上右強大的武力作後盾,是最讓人頭疼痛的那種對手。

而和這樣的對手打交道,恐嚇、忽悠都是沒有用的,只能老老實實的進行利益交換,當然從己獲得的情報來看,華**顯然也是喜歡這種模式。雖然這樣的交易,英國也要老老實實拿出利益來進行交易,但也總比油鹽不進的國家強,畢竟只要是可以交易,那就證明是可以談的,只看利益的大小罷了。

這時徐濟超笑道︰「我不否認,英法二國的國力確實要比德國強,但這未必就能說明英法二國能夠給我們帶來的利益更多啊。」

阿斯奎斯道︰「那到未必,凡事都是可以談的。何況我們英法二國在中國還是有一些影響力的,可以給華東**一些德國不可能給予的利益,比如說,現在中國存在著兩個**,早晚會發生沖突,甚至是戰爭,但我們可以保持中立,或者是幫助華東**也不是不可以,這一點德國就做不到。」

徐濟超心里冷笑,英國人到是比法國狡猾,想用支持華東**的統一來換取華東**疏遠德國,但卻是慷別人之慨,自已實際沒花一分錢,只是想得雖好,但在這里卻行不通,于是道︰「我們從來沒有把國家統一的希望寄托在外國支持的基礎上,何況英國也應該考慮清楚,天下大勢,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清廷的亡滅是大勢所趨,不是任何人力可以挽回的,而英國是打算順天而為,還是逆天而行呢!」

阿斯奎斯干笑了二聲,道︰「我這只是舉一個例子而已,只是說明英法二國可以給華東**一些利益,是一德國無法給予的,這總歸是事實吧。但俱體是那些利益,我們雙方可以慢慢協商,總要達到讓雙方都覺得滿意為止。」

徐濟超沉默了半響,點了點頭,道︰「英國方面的意思,我己經明白了,結束了這次訪問之後,我會向國內行政院匯報。」

阿斯奎斯露出了笑容,道︰「很好,我等待著華東**的回應。」

徐濟超在英國的訪問時間是1周,比法國要多一天,訪問的內容行程也和法國差不多,除了和部份**官員舉行會談之外,再就是參加一些社會活動、參觀之類,當然沒有給徐濟超安排在議院演說的活動。

而等徐濟超回到德國時,除了軍艦設計之外,其他的活動也都基本結束了,李三杰也結束了對奧斯曼帝國的訪問。于是徐濟超又和德國首相畢洛進行了這次訪德的最後一次會談,主要是將訪問英法的行程內容向德國方面進行一個交待,當然有些內容,如英國方面希望和華東**進行利益交換,就沒有說,這一方面這是雙方的約定;另一方面也是讓德國安心。

畢洛則向徐濟超提出,雙方建立固定的互相訪問機制,每年進行一次,由雙方輪流進行訪問出行,今年是華東**訪問德國,明年則輪到德國訪問華東**。德國也並不能完全放心,畢競國家間的交往是以利益為基礎的,而德國雖然可以給華東**帶來大量利益,但英法也同樣可以,而且英法兩國的國力也確實是在德國之上,因此如果英法真的不惜一切代價拉隴華東**,德國還真無力和英法兩國競爭。

當然,利益交換也是以國家之間的互信為基礎,缺乏信任的國家是不可能進行大量的利益交換,畢競還要防著對方一手,萬一吃下去不認了呢?在互信這個層次上,德國己經遠遠走在英法二國的前面了,畢竟德國一直和華東**保持著良好的關系,而且這和國家實力沒多大關系,因此德國方面認為自己應該進一步加強和華東**的互信關系,那麼建議固定的互訪機制,當然是一個好辦法。

徐濟超和國內溝通之後,接受了德國的建議,同意和德國建立固定的互訪機制。德國方面也十分滿意,也為這次訪問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于是在2月20日,華東**的訪問代表離開德國,乘船返回。

華東**的這次訪問出行,有重大的意義,對國際關系、局勢也有重大的影響,一方面是進一步加強了和德國的關系,和德國形成互助,讓德國獲得了大量的軍事技術,增強了德國的實力;另一方面又改善了和英國、法國的關系,因此盡管在後來華東**和英國、法國之間依然有諸多的利益沖突、競爭,但始終保持在一定的範圍內,並沒有再發生戰爭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