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三七章  袁世凱復出(上)

作者︰木林森444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人民軍東北戰場大敗俄軍,攻取哈爾濱,圍困沈陽的時候,國內的河湖根據地的第二次反圍剿之戰也在同時繼續進行。

在圍殲了北洋第三鎮軍隊,俘虜了段祺瑞之後,義勇軍揮師北上,一連攻佔了大名府、廣平府、冀州府、順德府等地,將被段祺瑞攻佔的地方幾乎全數又復奪了回來,兵峰又一次直逼到保定府了。

這一下清廷大為震驚,原來段祺瑞收復河北諸府之後,清廷上下對這次征剿都充滿信心的,認為既使不能收以全功,但也能挫動海外華人的銳氣,那曾想到短短數日的時間,形勢就發生了巨大的逆轉,不北洋第四鎮全軍覆沒,段祺瑞生死不知,而且義勇軍竟然殺回到河北省境內,再次威脅保定,這才得了,因此清廷立刻下諭給鐵良、良弼兩人,以十分嚴厲的措詞指責兩人治軍不利,玩忽職守,貽誤軍機,有負朝廷信任,並嚴令兩人立刻進軍,阻止義勇軍的進攻,否則朝廷必將予以重懲。

收到了朝廷的上諭之後,鐵良、良弼也知道現在的事態嚴重了,因此趕忙調兵遣將,命北洋第二、四鎮軍隊再次出擊,向河湖根據地發動進攻,而兩人則帶領北洋第一鎮,趕回去守衛保定府。

鐵良、良弼認為進攻義勇軍的根據地,必然會遭到義勇軍的強烈抵抗,在上一次進軍途中,兩人己被義勇軍的搔擾戰術弄得有些怕了,何況是還有段祺瑞的教訓,這樣危險的事情就交給北洋第二、四鎮去干,而兩人領兵退守保定,其實是遠離戰場,以求自保,因為在第二鎮、第四鎮發動進攻之後,義勇軍也必然會回師救援,這樣保定反而不會有什麼事。

那知兩人盤算雖好,但局勢的發展卻沒有像兩人所預想的那樣進行,首先是第二鎮統領王英楷、第四鎮統領吳鳳嶺的並沒有執行他們的命令。畢竟段祺瑞的教訓實在太深刻,兩人也不能不受到影響,在這個時候那還敢再去進攻河湖據地呢?而且明眼人都看待出來,鐵良、良弼躲到保定去了,卻讓自己去和義勇軍硬拼,甚致是送死,換了誰都不會干的。于是兩人也都是口頭答應,但實際卻是按兵不動。

而義勇軍又集中了三個師的兵力,在距離保定府約30公里的新樂縣一帶設伏,重創鐵良、良弼統領的北洋第一鎮,這一役擊斃清軍6000余人,俘虜達15000余人,鐵良、良弼僅帶了數百人逃到正定府去了。而義勇軍又趁勢繼續進軍,一舉又攻佔了趙州府、河間府、保定府。

保定府的失守,清廷大震,因為保定是北京的南面門戶,義勇軍可以長驅直入,直逼到北京的範圍圈來,難道6年前的庚子國變要再次重演了嗎?

而慈禧的心里也里又悔又恨,後悔自己怎麼就一時鬼迷了心竅,竟然挑起了對海外華人的戰爭,那海外華人豈是好惹的嗎?八國聯軍都不是他們的對手,日本、俄國也被他們打得落花流水,那是清廷能對付的?自己都現在己經是年過70的老人了,還有幾天活頭?不老老實實的等著閉眼,還瞎折騰個什麼勁啊;又恨那些滿族貴權,如果不是他們在自己耳邊唆使,自已也不會犯糊涂,原來自己啟用滿族貴權是想牽止漢族的大臣,可惜這批人實在是爛泥扶不上牆,只會爭權奪利,本事沒有多少,但胡亂的主意卻不少,在滿人當中怎麼就出不了曾國藩、李鴻章這樣的干才呢,那怕是出個袁世凱也好啊。

想起袁世凱,慈禧的心里不禁一動,現在這個局面到是可以啟用袁世凱試試,反正這個時候也只能死馬當活馬醫了,而且不管怎麼說袁世凱要比鐵良、良弼強些,因此清廷一面下旨,調北洋第五、六鎮立刻馳援北京;一面又下諭袁世凱,立刻回京復職,實際就是要袁世凱擔任保衛北京的任務。同時清廷還向各國公使館求援,希望各國公使能為清廷周旋。

其他的事情到也好辦。北洋第五鎮統領吳長純、第六鎮統領王士珍在接到清廷的調令之後,都沒有半點遲疑,立刻領軍趕到北京,第五鎮駐守涿州、第六鎮駐守霸州,保衛北京,而各國公使則向清廷建議,盡快和華東政府談判,並向清廷推薦談判人——袁世凱。

那知問題就出在袁世凱的身上,收到清廷的上諭之後,袁世凱居然上折聲稱自己現在重病臥床,不能理事,因此不能勝任,請朝廷另選賢明。

其實袁世凱告病之後,他就一直和各國公使有來住,並向各國公使提出,清廷的征剿己基本失利,現在唯一的辦法就是和華東政府談判,恢復和平,否則海外華人真的攻入北京,趕走了慈禧光緒,對各國都是不利的,並表示自己有辦法讓華東政府停止戰爭。

各國公使對袁世凱的建議十分贊賞,因為他們也沒有想到清廷己經腐敗到了這番地步,練了4、5年的新軍,卻連華東政府的一支附屬軍隊都打不過,因此只能和華東政府講和,否則華東政府真的攻下了北京,取得了清廷,確實是對各國不利。于是各國公使紛紛保證,會向清廷建議。

但袁世凱拒絕了清廷的征招,一方面是將慈禧一軍,因為袁世凱的心里也是一肚子苦水,要說這幾年來自己對老太太一向的恭敬有嘉的,從來沒有不敬的時候,對朝廷也是盡職盡責,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啊,而老太太卻無端的就將自己閑置起來,更是縱容鐵良、良弼謀奪自己的兵權,那時候可沒有想到過有今天吧。既然是現在輪到老太太來求自己,那還不趁機擺擺譜呢?

收到了袁世凱的折子,慈禧差點氣得破口大罵,她當然看得出來,袁世凱這是在向朝廷叫板啊!大清國雖然淪落到這一步,但也還從來沒有那個大臣敢對朝廷這樣不敬,當初曾國藩手握30萬精銳湘軍;李鴻章更是坐擁淮軍和北洋水師,那一個都可以算是權傾朝,但兩人對朝廷都是忠心耿耿,恭敬有佳,對朝廷的任命更是無不尊崇,從來沒仗勢要挾朝廷的。你袁世凱算什麼東西,權勢遠不如曾、李,居然就敢拿大,難不成以為朝廷還真就沒有袁世凱不行,不過就是和海外華人議和的事,這又不是多難的事情,還真當是朝廷沒有人了。

于是慈禧立刻下令,命張之洞談判大臣,去青島和海外華人協商議和。同時慈禧也下定決心,等這次議和結束以後,一定要好好收拾一下袁世凱,也警示一下其他人。

袁世凱得知清廷任命張之洞談判大臣以後,不由得仰天大笑起來,身邊有幕僚問其故,袁世凱道︰「張之洞好清譽,喜虛名,愛惜羽毛,卻無擔擋,豈是能做談判議和之事者,朝廷以張之洞為使與海外華人談判,必不會成功,等到張之洞談判失敗之時,便是我的出頭之日了。」

原來袁世凱以病重為由,拒絕了清廷的征招之後,確實還是有些擔心,怕自己做過了頭,萬一朝廷另派他人把議和的事情辦了,那麼自己以後也就再無出頭之日了。但得知朝廷派的人選是張之洞,袁世凱也徹底放心了。因為這次和海外華人談判絕對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最後談成的條件也絕對是對清廷不利,說白了就是一份賣國條約,張之洞雖然和李鴻章齊名,也算是洋務派的一員,他但缺乏李鴻章的擔當氣概,又比李鴻章更愛惜自己的名譽,因此由他擔當談判大臣是肯定辦不好的,袁世凱也就徹底安心了。

其實慈禧也確實是無人可派,別看慈禧想著簡單,不就是去談判議和嗎,派誰都可以!但這樣的話真不是一般人能得了的,放眼朝野,確實還真沒幾個人勝。滿族權貴們,慈禧己對他們徹底失望了,自然不可能再委以重任,而漢臣當中也沒幾個有能力的,否則慈禧也不會一再容忍袁世凱。

而張之洞是目前清廷唯一經歷過同治中心的老臣,有資歷,有威望,而且他和海外華人還有些交情,因此慈禧認為張之洞是除袁世凱之外,去和海外華人談判議和最合適的人選了。

而接到朝廷的任命之後,張之洞也苦笑了一聲,雖然自己和海外華人確實有點交情,但這幾年來都是袁世凱代表清廷去和華東政府交涉,張之洞並沒有參與,因此和海外華人的交情也淡了不少,而且這樣的談判,講私人交情是沒有用的,而朝廷這可是逼自己當第二個李鴻章啊!當初清廷甲午戰敗,李鴻章赴馬關議和,簽定了馬關條約回來,結果全國上下千夫所指李鴻章是漢奸,朝廷也沒替李鴻章說句公道話,那時張之洞就下定了決心,以後那怕是辭官不做了,也不能接談判議和的單子。

不過現在談判議和的活果然落到了張之洞的頭上,張之洞卻並沒有想過以辭官拒之,畢竟現在張之洞可是張中堂,這也是張之洞一直追求的職位,那能說辭就辭呢?而關于談判的事情,張之洞也自有應對之策,絕不會當第二個李鴻章。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