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八章  南下上海(八)

作者︰木林森444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八國聯軍進攻中國,清廷急召李鴻章火速北上議和,李經方也始終侍候其側。但父孑到達上海時,北方已混亂得不可收拾,無法前去,只能留在上海靜觀其變,並且和清廷的東南督撫大員一起促成了東南互保,到是保正了中國南方的平衡局面。

而這時的時局混亂,各方勢力也不乏想要渾水模魚的人,在成立了東南互保以後,清廷的東南督撫大員甚致在暗中密議,如果慈禧和光緒死于戰亂,那麼東南督撫大員將合力推舉李鴻章為大總統,以維持南方的局面。而這個建議也得到了不少洋人的支持。

如果說清廷的東南督撫大員推舉李鴻章為大總統,還只是權宜之計,甚至還有人力勸李鴻章趁亂局擺月兌清廷,擁兵自立,重新恢復漢家的天下?英國的香港總督卜力更是發電李鴻章,勸他不要失去此千載良機,擁兵自立,並且表示可以幫助李鴻章活動,爭取英國的全力支持。而李鴻章對此置之不理,只是看完之後將電文燒掉,不再提及。

這些事情李經方自然清楚,曾屢次與李鴻章密議,建議李鴻章首先在兩廣擁兵自立,爭取英國支持,然後進而可取天下,退可坐擁兩廣,割據一方。不過李鴻章對李經方的建議總是不置可否,既沒有表示同時,也沒有否認,而沒有得到李鴻章的明確答復,李經方當然也不敢輕舉妄動,因此就這樣僵住了。

李經方也清楚,老頭孑不是不想有所行動,而是顧忌太多,畢竟現在的老頭子手里實際己沒有一兵一卒,雖然說英國人表示過支持李鴻章的意思,但畢竟只是在口頭上說,而且都是個人的表態,是否代表了英國政府,能夠得到英國政府的支持,還不好說,何況洋人一向是靠不住的。

而這伙海外華人,讓李經方又看到了希望,這伙海外華人有強大的武力,決不遜于當年的北洋水師,而且他們是初來乍到,無論是目地如何,想在中華大地上立足,必須要依附于一個大清的實力派大員,而李鴻章正是這樣一個對像,因此如果能夠借體收伏這伙海外華人為自己所用,或是進行利益交換,那麼成事的機會也就大得多了。李經方主動請求去天津,當然不僅僅是試探海外華人的口風,而要找機會說動海外華人,支持李鴻章。

李經方的心思,李鴻章自然是一清二楚,要說李鴻章對清廷真的沒有一點背叛心理,也是不現實的,現在的朝廷已經如此昏庸、政局己經如此混亂的情況下,像兩廣獨立之類的念頭,甚致是當皇帝的夢想,也不是沒有在李鴻章的心里閃過。

不過李鴻章的心里也明白,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大清國雖然是一株形將枯違的參天大樹,但畢競有近三百的根基,不會那麼輕易的轟然倒下,想要取而代之,又談何容易,而且自己己不在是當初那個執掌北洋,坐鎮直隸的李中堂,甲午戰爭的失利,己讓自己聲望大跌,一度甚致被唾罵成為賣國賊,在這種情況下,自己冒然舉旗獨立,只是自尋死路,既使是有洋人的支持,也未必能夠輕易成事,何況洋人都是無利不起早,自己真要是在洋人的幫助下成了事,還不知將會付出多大的代價。因此沒有萬全的把握,絕不能夠輕舉妄動,更是連一點風聲都不能露出去。

而在來上海之前,李鴻章曾在香港停留了一天,與香港總督卜力進行了一次密談,這次密談連李經方都沒有參與,只是從後來的一些跡像,李經方猜測應卜力是勸李鴻章在兩廣獨立,實際上當時卜力是向李鴻章介紹一個人,名叫孫文,他的另一個名字更讓人熟悉一些,就是孫中山。

其實李鴻章對孫中山並不陌生,早在甲午戰爭以前,孫中山就通過盛宣懷,向李鴻章上書,全書長達八千余言,建議清政府仿照西方社會制度,進行改革。不過當時的孫中山還是個名不見經傳的醫生,因此李鴻章對孫中山的反應十分冷淡,並沒有接見他。

而現在孫中山以經組建了興中會,是南洋一帶小有名氣的革命黨,己對當時的改良救國不再抱有任何幻想,而是力主以武力推翻清廷,建立共和國,己被清廷列入通緝的名單。在義和團運動爆發的消息傳到海外,孫中山認為這是一個大好機會,如果這個時候在南方發動起義,與北方的義和團遙相呼應,將是大有機會的。于是孫中山在1900年7月來到香港,籌備在南進行武裝起義的工作。

興中會成員何啟、陳少白、楊衢雲以孫中山的名議向香港總督卜力上書,希望得到卜力的支持,正好這時李鴻章到達香港,因此卜力向李鴻章建議主張在兩廣建立一個共和政府,以李鴻章為大統領,孫為李的顧問,由英國保護。英國人的目地當然不是幫助中國,而且認為目前中國的局勢不明,萬一中國發生內戰,或清廷倒台,英國至少可以確保在兩廣的勢力,進而可以覆蓋到整個南方地區,然後再視中國的局勢而定。

不過這時北方的局勢未明了,李鴻章對卜力的提議不置可否,也沒有和孫中山會面,不過也沒有明確的拒絕。而李鴻章到了上海以後,沒有繼續北上,這一方面確實是因為北方的局面混亂,另一方面也同樣是在等待機會,對于李鴻章來說,最好的結果就是慈禧和光緒都死于戰亂,這時自己就可以名正言順的出面收拾殘局,無論是當大總統還是當皇帝都好說。

而孫中山在卜力的建議下,與平山周等興中會成員于29日晚抵達上海,清朝官吏已事先得到風聲,準備捉拿孫中山,但孫中山仍冒險住進租界內的日本旅館,並在友人劉學詢的安排下,再次和李鴻章聯絡,提議在廣東起事,建立一個獨立于清朝的政權,推舉李鴻章為「主政」,並由劉學詢負責籌集軍費等計樸。

不過這時北京雖破,但慈禧和光緒卻平安的逃到了太原,而各國之間的分歧嚴重,俄國對李鴻章表示支持,但英、美、日、德卻並不承認李鴻章全權議和大臣的地位。而且得到了慈禧、光緒仍在的消息以後,以劉坤一、張之洞為代表的各省督撫,也都或明或暗的向各國表示自己仍然效忠慈禧和光緒,因此各國也都沒有提要選擇一個新的皇帝取代清朝了。李鴻章也逐漸放棄了獨立的打算,全心全意充當清朝的議和大臣,為保全清朝盡力。

在這種情況下,李鴻章自然不可能答應孫中山的建議,不過他也沒有把孫中山抓起來送官治罪。而且暗示孫中山盡快離開上活。結果孫中山于9月1日離開上海,然後加快了武裝起義的籌備工作,在舊時空里,于10月初,發動了惠州起義。而李鴻章仍然在上海握旋奔走,本來列國逐漸達成了共識,準備和清廷議和,而就在這時,一伙海外華人仿佛從天而降一般,硬生生將本來快明郎的局勢又攪得混亂起來。李經方就是從中又看到了機會。

李鴻章也不是沒有考慮過借助這伙海外華人的力量,只是他對這伙海外華人的情況一無所知,也不敢冒然施行,而派人到天津去和海外華人接洽,試探一下海外華人的態度,到是一個可行之策,但李經方能不能辦好這件事,李鴻章心里也沒有底,盡管李經方不乏外交才能,但畢竟沒有獨當一面,而且李經方也還夠沉穩,最好是海外華人派人到上海來,和李鴻章親自面談,不過到是可以讓李經方去天津,但不要多識,盡力能說動海外華人派個有份量的人來上海。

不過這伙海外華人把趙維忠打發來天津,卻沒有給李鴻章任何書信言語,顯然是沒有把自己這個李中堂放在眼里,而且看樣孑還想要洋人主動提出求和,確實是有些太狂妄了,恐怕也未必好與他們合作。

如果自己冒然就派李經方去天津,那也未免太掉價了,到像是自已堂堂李中堂,巴巴的去求著這伙海外華人似的,因此不如先不派人去天津,而是打發趙維忠回去給自己帶個話,讓海外華人派人到上海來,那怕是他們只派來一個小角色,至少也是他們先派人過來,自己的面孑也保住了。

想到了這里,李鴻章也擺了擺手,道︰「派人去天津,關系重大,不可輕率決定,而且現在洋人們都還等著我們的答復,因此明天一早,我就到英國領事館去,和英國領事霍必瀾面談,然後再做決定。」

見李鴻章做了決定,李經方也不敢有異議,只能點了點頭,道︰「是,父親。」

李鴻章又轉頭對張佩綸道︰「給朝廷的電文盡快擬定好,給我過目,然後連夜就發到太原去。」

張佩綸趕忙道︰「是,岳父。」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