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2章 改革田邑制

作者︰迷惘的小羊羔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迄今為止,我吳國十郡,吳郡、會稽郡、九江郡、泗水郡、閩中郡、廬江郡、蒼梧郡、南海郡、象郡與桂林郡。」

「有戶數,五十八萬戶,有人口,四百一十萬余口!」

計然朗聲道︰「這還只是初步統籌。嶺南六郡,尚有一些蠻族未歸化,因此不計其中!」

聞言,慶忌微微頷首,頗為滿意。

得知吳國現在有人口四百一十萬後,朝堂上的公卿大夫,無不點了點頭,很是振奮。

要知道,人口才是一個國家的根基。

當此大爭之世,一些小國人口也不過幾萬,甚至是一萬人都沒有。

人口過百萬的國家,現在只有晉國、吳國、齊國、秦國和楚國。

這四百余萬的人口,對于吳國而言,絕對是保守估計的。

每一年入吳定居的外來人口且不說,嶺南六郡,還有不少尚未劃歸于吳國治下的百越部族。

而且,這一次的人口普查,並沒有將荊國算入其中。

若是再加上一個荊國,吳國的人口,怕是能突破六百萬!

這是什麼概念?

慶忌估模著,這個時代,華夏諸國的人口總數,可能是一千多萬。

晉國至少佔據四分之一,也就是四五百萬人。

所以現在的吳國,充其量在人口方面,勉強跟晉國持平。

但,吳國的人口利用率,實在是比不上晉國的。

因為吳國在嶺南六郡,並沒有實行有效的統治。

嶺南六郡實行的分封制,各個小國與部落有義務遵從吳王的號令出兵。

不過,動員能力堪憂。

別看吳國現在的疆域是天下第一,連晉國都比不上。

可是絕大多數的土地,都是不毛之地,地廣人稀,利用率太低。

饒是如此,慶忌已經是心滿意足。

「大王,臣有事啟奏!」

這時,作為治粟內史的範蠡站了出來。

「請講。」

「最近,嶺南六郡出現當地官吏大量逃亡狀況!」

「是何緣故?」

慶忌不禁眉頭一皺。

範蠡連忙回答道︰「根據鎮南大將軍(孫儷)稟報,以及御史台監察御史的回報,部分官吏是吃不了苦,這才選擇棄官而逃。」

「部分官吏則是因為在嶺南之地無法生存。」

「嶺南六郡之郡守、縣令等官吏,怨聲載道,所抱怨者,是為嶺南之地不適宜耕種,每每有顆粒無收的狀況。」

「以至于耕地之產出的稻米,尚且不能足夠自己食用。」

「不少官吏都苦于田邑制,不得不如獵戶一般,進山狩獵或捕魚,以至于為豺狼虎豹所害。」

「……」

慶忌已經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常言道,千里為官只為財。

這個時代的士子有節操,貪官污吏少之又少。

但是,士子們擔任官吏,居然連肚子都填不飽。

甚至還要自掏腰包,解決果月復之事?

這如何使得?

現在的吳國,也不是一個貧弱的國家。

「二三子可有對策解決嶺南六郡官吏逃亡之事?」

「大王,臣以為,為今之計,只有改革田邑制,方能解決!」

田邑制?

這個慶忌是知道的。

夏商周時期官員的俸祿以土地為標準,由于最早期國家實行「田邑」制度。

國家會為公卿大夫分封大小不等的土地。

公卿大夫的官職越大所分到的土地面積越大,各地官吏可以自行選擇在土地上種植農產品。

每年除了上繳國家的一部分其余的都歸自己所有。

田邑制跟封邑制有所不同。

田邑制是田產,而封邑制是封地、食邑。

而吳國早已經取締世卿世祿制,基本上取消封地而轉換為食邑。

但,饒是如此,並不是每個公卿大夫都有食邑!

就連朝中的大臣,都不一定擁有自己的食邑,更別說是郡縣一級的地方官。

所以,像是郡守、縣令這樣的官吏,他們的俸祿只是田產。

君十卿祿,卿祿四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

這是現在吳國的「田邑」制度。

如晉國一般的中原諸侯國,「大國之卿,一旅之田,上大夫,一卒之田」。

意思是︰大諸侯國的卿這一級官員,給五百頃田賦的俸祿;上大夫這一級的官員,給一百頃田賦的俸祿。

值得一提的是,田邑與封地、食邑是分開的。

田邑就屬于俸祿,也就是所謂的「工資」。

不過,這種田產屬于世襲制。

慶忌實際上也提倡這種「田邑制」。

只是不排除會發生土地兼並的情況。

「範蠡,汝認為,這田邑制應該如何改革?」

慶忌眯著眼楮問道。

「大王,臣以為既然嶺南之地,土地難以耕種,每每歉收,何不改以國府發放錢財或稻米,予當地官吏方便?」

「善。」

慶忌點了點頭道︰「既然要改革田邑制,便徹底一些。」

「寡人之意,是在我吳國實行新的俸祿制度,即谷祿制。」

「何為谷祿制?」

「谷祿制,便是由原來的田邑,換做實打實的糧米。」

朝堂上的群臣,臉色都有些古怪。

他們算是看出來了。

慶忌與範蠡這君臣二人,一唱一和的,分明是在唱雙黃!

的確。

在這個事情上,慶忌跟計然、範蠡等一眾心月復之臣商議,覺得可行之後,這才搬到明面上來說。

公之于眾。

這一田邑制,跟食邑、封地一般,世襲罔替,實際上也有一定程度的危害。

因為每個官員都會在自己的土地上獲得源源不斷的財富。

土地兼並嚴重,會導致怎樣的後果,慶忌十分的清楚。

幸好這不是大一統的王朝,要不然絕對會有被逼無奈的黎庶,揭竿而起。

如中原列國一般,就有不少的黎庶南下,跑到吳國來定居。

從現階段來看,田邑制並沒有給吳國造成什麼危害。

因為吳國還有余力,授予官吏們大量的田邑,世襲罔替。

但是,耕地終究是有限的。

有朝一日,當吳國無法對外擴張,或者擴張的腳步停滯下來,就會造成惡性循環。

所以,慶忌也不得不為自己的後繼之君考慮,在自己還活著的時候,將這一隱患解決掉。

這算是防微杜漸。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